老家遼寧海城的楊廣吉知青出身,遼河石油會戰之初前往油田鑽井基層工作,1976年調入遼河石油勘探局鑽井政治處做秘書。1978年,他開始跟隨剛剛升任鑽井處代理黨委書記的周永康,四處跑基層,並為其撰寫講話材料。儘管已近20年沒再見面,但他對老領導當年的工作狀態印象頗深。
早在此前一年兩人便已相識。
1977年盛夏的某天,楊廣吉被派遣前往高升石油會戰前線(遼河會戰中的一塊油田)採訪。剛駛出盤山縣城,搭乘的運輸卡車發動機出了故障,他只得站路邊攔順風車。
中午時候,一輛“212型”吉普車,帶起一路黃土疾馳而來,在他面前一腳急刹車停下。當時能坐這款車型的,都得是處級以上領導。
“上哪去?”一位目光炯炯的中年人搖下車窗,上下打量一番,操著南方口音問。聽罷去處,他衝車內歪歪頭,示意上車。此人是時任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永康,也要去高升前線。
聽聞楊廣吉要去採訪標兵連隊85隊,坐在副駕駛的周特地轉過身囑咐,該隊精神內涵很豐富,一定要詳細了解,挖出深層次的東西,“少寫些大話、套話”。
採訪完畢,周又把他送回了駐地。那次偶遇使楊廣吉感覺,除口音之外,身材魁梧、大嗓門的周絲毫不像南方人,說話做事兒果斷、“少有斯文”,脾氣頗具北方人的豪爽。
之後在鑽井處再次見面,周還打趣說:“小楊,咱是老熟人了,以後上哪去就跟我走,保你不用到處截車。”
此後,楊成為周的專職秘書。
在他的記憶裡,周的生活作風極為簡樸。每次去各個基層連隊做調研時,周都只背一個黃色小挎包,有時候是楊廣吉幫忙提著。裡面只放三樣東西:一個牛皮筆記本,一個搪瓷飯盒以及不銹鋼勺子。周曾說,後兩樣吃飯的家夥,自其大學時期就沒更換過新的,已用了十多年。
他不允許搞特殊化待遇,這一點楊言語間很是認同。周作為一把手的鑽井處,實施半軍事化管理,共有職工近萬人,盤錦各個地區分散駐扎200多個基層連隊。每次出差,飯點到了,去食堂打飯,當地的連隊領導都不願收兩人的飯票。“你當大領導的大老遠來我們這兒,吃頓飯還收你什麼錢?”楊廣吉描述當時的一種普遍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