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家情報首席副總監托馬斯·芬格對《環球時報》說,美國建立安全聯盟的主要目標是威懾和集體自衛。這些目標主要是在二戰後和朝鮮戰爭後確立的,通過要求透明化及建立聯盟成員間的信任促進穩定與安全。美國承受了聯盟花費中極大的一部分,並且希望它的盟國付出更多。從國際秩序的安全與穩定來看,美國的收益證明這些花費和風險是值得的。
德國全球新聞網認為,美國近年來仍在持續打造安全聯盟體系,其重點從歐洲轉向亞洲。不過,歐美聯盟仍是最強大的,美國也在擴大歐洲安全聯盟體系。但美國同盟體系的不對稱性,使其盟國在“同盟困境”中擔心被“拋棄”,美國則更多受“牽連”。比如在歷次阿以衝突中,美國毫無例外地支持以色列,引發與阿拉伯世界關係緊張。
亞洲同樣存在這種風險。悉尼大學學者邁克·韋斯利在《國家利益》上稱,中國與那些小鄰國在東海和南海日漸升級的摩擦正把美國一步步引入西太平洋危險的陷阱中。美國希望在這些水域維持現狀的態度大大提高菲律賓等國在軍事和外交上與北京叫板的底氣。而對華盛頓來說,這些低強度的對抗意味著它將不斷作出兩難選擇:究竟是履行對盟友的承諾,還是冷眼旁觀。
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從孤立主義到現在的龐大聯盟,美國這種轉變目的很簡單,就是保持美國在全球秩序中的主導地位。不過美國結盟,並不表示一定自己參加戰爭,結盟多了,也可要求其他國家出面,比如烏克蘭危機,美國對歐洲的要求很多。
對於中美聯盟政策的差別,芬格認為,“美國的聯盟觀與中國非結盟性質戰略夥伴關係的區別,正如家庭成員間與同志朋友間義務和期望的不同”。霍爾特曼表示,不結盟是中國幾十年來的外交政策,一方面中國專注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結盟越多,敵人也越多。中國還沒做好主導世界秩序的準備。不過,未來隨著中國繼續崛起,中國應該會改變不結盟政策,甚至與西方國家結盟。
(消息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