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鄧小平擘劃和平統一祖國大業的理論與實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02 00:23:34


 
  第一,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首要是著力解決思想路線問題,提出劃時代開創性新思維。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正處在一個重大歷史關頭,其標誌就是鄧小平指出的三個特點:一是我們全國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二是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三是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提到具體日程上來。鄧小平說,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政治家總是要根據事物的變化作出新的判斷。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的統一大業如何開局起步?鄧小平提出,我們做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要認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要下通知、劃禁區。要敢於正視現實,敢於提出問題、想問題。中央如果不根據現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馬克思主義要發展,毛澤東思想也要發展。鄧小平正是根據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化和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以非凡的革命膽略和極大的理論勇氣,進行戰略思考並作出科學回答。他表示,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是用什麼方式才能解決香港問題,用什麼方式才能解決台灣問題。現在我們要尋找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就要從尊重現實出發,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有好多問題不能用老辦法去解決。香港、台灣問題,從中國內部來講,我們提出“一國兩制”的辦法,這是個新的想法。馬克思沒說過,列寧沒說過,世界歷史上沒有過。這是我們從實際遇到的問題即香港問題、台灣問題提出來的。從本質上講,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上述談話表明,中國統一道路的探索,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必須敢於破除陳規,勇於創新,必須根據形勢變化,作出新的判斷,必須充分尊重各相關方的關切,實行合情合理政策。鄧小平指出,中國政府在解決台灣問題的時候,一定考慮到台灣的現實,要重視台灣人民的意見,實行合情合理的政策。一廂情願不行,我們在同英國就香港回歸中國的問題進行談判時,考慮到中國、英國和香港各方面的利益,最後達成了解決香港問題的協議。解決台灣問題也不能一廂情願。大陸的利益,台灣的利益以及同台灣有關的外國資本的利益都要考慮到,否則搞不成。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進入一個新歷史關頭,最重要的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仍然需要鄧小平的胸懷,勇於衝破教條,突破禁區。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現階段難以超越的癥結問題。

  第二,客觀實際千頭萬緒,關鍵是從戰略高度,把握大局。

  鄧小平曾意味深長地說過一段話:“不管對現在還是對未來,我講的東西都不是從小角度講的,而是從大局講的”。這段話可以說是鄧小平立身行事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境界的提煉概括。鄧小平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放在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相聯系的交匯點上觀察。這是他戰略思維的一大特點。他反復強調台灣問題只有從戰略角度、政治角度來考慮,才能作出正確的答案,才能處理得比較好。這一點從他提出新時期三大戰略任務論斷中可以深切體會到。1980年1月,他在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首度提出80年代三件大事,即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加緊經濟建設;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1983年3月,他進一步將三件大事歸結中國的三大任務。他說,我們已經宣佈中國80年代的三大任務,實際上不只限於80年代、90年代,甚至90年代以後還必須堅持這三大任務。這是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考慮和堅持的三大任務。第一大任務,維護世界和平涉及國際大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真正大的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但世界並不太平。鄧小平說,現在世界存在好多潛在的爆發點。如果不根據新的問題採取新的辦法,就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第二大任務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涉及國內大局。中國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和平環境來發展。第三大任務台灣回歸為祖國,實現祖國統一,正是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密切相關的。因此,他反復強調,要從長遠的觀點,從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著眼,也要從世界和平和安全來想,去看待第三次合作的需要。中國統一了,對世界和平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至少太平洋會比較太平。我們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台灣問題),這對國家對民族都比較有利。鄧小平正是在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及其相互關聯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大大深化了中國特色和平統一道路的認識。

  第三,台海形勢風雲變幻,牢牢堅守底線,是努力排除內外干擾的根本保證。

  鄧小平指出,台灣問題比香港問題複雜。早在中美建交談判的過程中,鄧小平就鮮明地指出,我們當然力求用和平方式來解決台灣回歸祖國的問題,但是究竟可不可能,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來,如果把自己的手捆起來,反而會妨礙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良好願望的實現。鄧小平說,排除干擾或障礙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避免美日干涉,一個是反對“台獨”。台灣問題的癥結是美國因素,中美關係中突出的問題是台灣問題。它干擾我們的戰略意圖,干擾我們的戰略目標。美國因素的本質是杜勒斯主義,認為台灣是它在遠東“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這個觀點在美國佔統治地位。要害是《與台灣關係法》。這個法案最本質的問題,是實際上不承認有一個中國,實際上否定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基礎。同時,他敏銳地觀察到,現在台灣的情況是,謀求統一的力量在發展,謀求台灣分裂的力量也在發展,這兩種力量都在發展。於是,他向全黨提出“怎麼辦”的歷史性重大課題,並且作出明確有力的回答。他說,台灣問題將如何發展還很難預料。台灣出現獨立怎麼辦?台灣永不和談怎麼辦?台灣出現外國軍隊、外國力量佔領怎麼辦?台灣再現動亂怎麼辦?這個問題提到日程上來了。他說,美國人插手台灣,我們老早就看清楚了,它不希望看到中國的統一。對此,他提出對美鬥爭“五不”原則:對美國一定要有最壞情況的打算,不要怕中美關係倒退,不要怕中美關係停滯,不要怕中美關係破裂,中國在台灣問題上不會無原則拖下去,也不能含糊其辭。對於中美兩國領導人互訪,他認為,這對發展中美關係,加深彼此瞭解很重要,但這只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解決一些根本性的障礙和實質性的問題。現在台灣出現了一些台灣獨立、分裂統一的行動值得警惕。要堅決反對任何導致台灣獨立的言論和行動。

  第四,實現祖國統一,本質是結束民族分裂,實現民族團結。

  1986年9月2日,鄧小平在接受美國著名記者華萊士採訪時針對華萊士提問“台灣為什麼必須同大陸統一時表示,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他一再強調,統一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希望,是中華民族的希望。關鍵是把我們的立足點放在中華民族上。他主張結束民族分裂,實現民族團結,要海納百川,要相互包容,要共議統一。為此,他提出,要擴大統一戰線基礎。指出統一戰線仍然是一個重要法寶,不是可以消弱,而是應該加強,不是可以縮小,而是應該擴大,要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聯盟。他呼籲,大陸同胞、台灣、香港、澳門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們都要共同奮鬥,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他倡議,兩岸同胞共創統一。他一再表示實現祖國統一,完成中華民族這一歷史任務,需要我們雙方共同努力。我們希望共同完成民族統一,大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貢獻。歸根到底,這件事要兩岸的領導人和人民來決定。為此,他主張,要求同存異,表示,我們不是有個口號叫「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嗎”?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維護民族的大局,不管提什麼政治觀點,包括罵共產黨的人,都要大團結。搞統一不能一廂情願,應該互相不損害。我們為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充分考慮台灣能接受的條件。凡是這些,不充分為對方著想,不考慮對方,是不可能的。他還提出兩岸雙方共議統一約法三章。表示反對任何導致台灣獨立的言論和行動。這是第一條。第二條是雙方應明確建設現代化,發展經濟,逐漸改善人民生活,振興中華是人民的願望。發揚幾千年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們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一個是政治統一,一個是發展經濟,使中華民族立於世界之林。還有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這些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同時,他還提醒台灣當局萬萬不可拉外力插手,以免後患無窮。

  第五,解決台灣問題的基礎在於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

  1980年1月,鄧小平在宣佈三大任務的當天,他就明確表示,一切決定於我們自己的事情幹得好不好。台灣回歸祖國、祖國統一的實現,歸根到底還是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搞好。1984年10月,他在總結中英圍繞香港問題談判成功經驗時,再次肯定了他上述論斷。他說,香港問題能夠談成,主要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幾年發展起來了,是個有力量、值得信任的國家。今天,我們要完整準確地理解鄧小平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的論斷。發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絕非單純的經濟建設,單純地發展生產力。鄧小平認為,雖然大陸與台灣兩制並存,但仍然有一個優越性比較問題。他表示我們政治上和經濟制度上比台灣優越,經濟發展上也要比台灣有一定程度上的優越,沒有這一點不行。長期來看,政治制度的改革、民眾素質的提升、社會風氣的改良,貧富差距的縮小,對於維護大陸的穩定、體現大陸的優越性,爭取台灣民心,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鄧小平的話就是“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使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可親可愛可敬可信。鄧小平語重心長地告誡說:「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建設搞成功又有什麽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鄧小平強調:“我們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搞好我們的社會風氣”。他提倡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指出精神文明,就是社會風尚,人民的理想道德,精神面貌。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只追求物質享受,以後的發展就沒有希望。他認為民族精神對國家的統一具有凝聚作用。他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作為國家、民族團結的凝聚力。沒有這樣一個凝聚力,就散了。在創造解決台灣問題條件的過程中,首先要不斷增強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同時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加強道德風尚建設,使我們的社會風清氣正,使我們的人民面貌一新,從而體現大陸較之台灣的優越性,增加祖國對台灣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增加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認同度。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9月號,總第20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