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伊戰爭雙方都用中國武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27 18:08:27


中國研制的殲-7飛機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由此展開。戰爭爆發後,由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自身的國防工業薄弱,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武器裝備及零配件。由於中國武器價格便宜、操作簡單,戰爭期間,雙方均大量購買了中國的武器裝備。
  
  這場遠在西亞的戰爭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軍工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80年代初,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時期,不得不大量縮減軍備,提出“軍隊要忍耐”。這樣,失去了國內的軍火訂貨,中國的軍工企業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這時候因為兩伊戰爭而送來的軍火訂單對於當時困難的中國軍工廠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雙方都買殲-7飛機
  
  戰爭開始後,國際社會開始對伊朗和伊拉克雙方都實行了武器禁運,於是伊拉克就試圖通過關係密切的阿拉伯國家進口飛機來彌補戰時損耗,於是通過約旦出面獲得了80架殲-7飛機。此外,伊拉克還從支持自己的埃及得到了一批二手的殲-7飛機。當時,埃及空軍已經擁有了性能更好的F-16戰鬥機,於是將剩餘的飛機轉讓給了伊拉克。
  
  伊拉克空軍裝備這些殲-7飛機之後,與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一起裝備軍隊,用於對付伊朗方面的F-4、F-5和F-14戰鬥機。發現其性能不亞於蘇聯製造的米格-21戰鬥機,並且價格便宜。
  
  兩伊戰爭的另一方伊朗,也同樣受到武器裝備損耗的困難。到了兩伊戰爭後期,伊朗空軍所有的主力作戰機型都損耗嚴重,除了戰鬥中的損失以外,其裝備的多數美制戰鬥機由於武器禁運而缺少零配件而無法正常起飛,需要繼續補充新的飛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