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是,中國外長王毅於9月底赴美訪問,此訪主軸本應是為奧巴馬(Obama)總統的APEC訪華與中美元首“莊園會談”預熱鋪路,但正值“佔中”乍起,香港局勢也成了王毅與奧巴馬總統、克里(Kerry)國務卿會談中必然涉及的議題。而此時放眼全球,東烏克蘭引線尚未解除,伊斯蘭國(ISIS)已經強勢崛起,朝鮮金氏政權疑雲重重,埃博拉(Ebola)病毒又滲入美國本土……美國在眾多國際政治議題上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持。那麼,圍繞香港“佔中”,中美兩國是否會以此展開新一輪的外交博弈,進而達成利益交換與相互諒解(mutual understanding)呢?相信各位自有定見。
不過,無論“佔中”運動的結局如何,至少在香港政制這一議題上,華府總是“不賠”的結果。故華府在博弈中很大程度上料將扮演最理性的角色。一方面,華府會在“促進建設性對話”這個議題上把戰線拉長,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洄遊空間,從而獲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縱然華府因與中方達成默契繼而出面敲打“佔中”運動者,讓“佔中”不了了之、偃旗息鼓,這也絕對不會意味著華府在港的威望或勢力減退。退一萬步講,若“佔中”徹底激怒北京,進而引發類似流血事件的強力清場行為,相關涉入群體被連根拔除,美國亦可透過其精尖的情報網與庇護政策,保留未來干預香港事務的可能性。
港府:無奈的侍從者
再來看香港內部。從基本格局來看,當前形成的是“佔中”運動者與港府之間的賽局。雖然“反佔中”也在後來作為一股新的群眾力量介入(此處裡僅指打著“反佔中”旗號走上街頭的人,並非指一般對“佔中”反感或持意見的民眾),但種種跡象表明,“反佔中”只是一種工具性的存在,也不存在獨立而明確的政治訴求,故不能將其作為獨立的賽局參與者來分析。
在處理“佔中”運動中最受外界質疑的港府,事實上扮演了一個曖昧不明的角色。之所以“曖昧不明”,一方面因為無論是派遣員警、使用武力、管制交通,還是“佔中”運動訴求的矛頭所向,如開啟對話、呼籲梁振英和“政改三人組”下台負責、抗議濫用武力,港府似乎可以視作一個掌握武裝實力、能夠獨立決策,並站在“佔中”對立面的賽局主體。而另一方面,正如同《基本法》所規定那樣,港府的權力是由中央政府賦予的,更何況“佔中”不僅成為了吸引全球注意力的重大國際事件,更在北京眼中已經成為一個上升到國安高度的敏感問題。此刻,港府的每一個重要決定,與其說北京會為此背書,不如說北京才是真正的藏鏡人。因此,港府在這場運動中更像是一個侍從者(client)——港府面對佔領人潮的步步逼近與運動情勢的日趨複雜,需要北京的信任與支持;而北京則因香港的特殊情況及國際觀感,無法像解決境內群體性事件那樣直接出動武警,只能依靠處於第一線的港府平息風波。所以,作為博弈中的一個參與方,港府充其量只能做一個“半行為能力”的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