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老北京曾有多處“大栅欄” 得名始於明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09 16:22:01


  前門大街的“大栅欄”可謂家喻戶曉,它是京城最古老且最為繁華的商業街區,曾有“繁華市井何處有,大栅欄內去轉悠”之說。其實,歷史上的北京稱“栅欄”的地方有多處,除了位於前門外的“大栅欄”,還有雙栅欄、橫栅欄、鐵栅欄、三道栅欄……

  大栅欄得名始於

  明代在胡同口裝栅欄

  老北京很多胡同的得名大多都有講究,比如王府井是緣於街上原有一眼甘洌甜美的水井,福綏境是緣於胡同裡原有一眼苦水井,由苦水井胡同音譯而得名……大栅欄的得名則是因為最早在胡同口安裝有防範外人夜間隨便進入胡同的栅欄,故名。據史料記載,內城的栅欄始於明弘治年間。弘治元年(1488年),百戶(明代官名)王敏上奏皇帝:“京城之內,大街小巷不止一處,巡捕官兵,只有七百餘名,未免巡歷不周,一聞有盜,昏夜追趕,大街曲巷輒被藏匿……於小巷路口置立栅欄夜間關閉。”弘治皇帝朱祐樘覺得此奏折很有道理,便傳下旨意,在北京內城大街小巷的主要路口設置栅欄,意在“謹防盜者,慎保平安”。此後短短幾個月,內城各街巷設置木質栅欄近百處,以防“流寇之盜”。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初期,外城的不少胡同也安裝上了栅欄。當時,因為多有賊寇流竄作案,所以康熙皇帝以“京師不靖,責令內城和外城每日巡緝,外城各巷口照內城設立栅欄,定更後官員不許行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准奏外城各街道胡同設有栅欄至為嚴密,交五城不時稽查,務令以時啟閉,栅頂仍釘木板,書寫街道胡同各色”。由此來看,這個時候的街道胡同不僅要設立栅欄,而且在栅欄上還要標出街道胡同的名稱。乾隆皇帝同時還詔令:“京師內外城大小街巷設立護門栅欄,有作踐損壞者交刑部治罪”。每處栅欄入夜時關閉,“自王(爺)以下官民人等,概禁行走,步軍校等分街道,輪班值宿。”應當說,在栅欄設立後,對它的管理也是很嚴格的。因北京內外城大大小小的街巷胡同很多,所以安裝的栅欄也非常多。據記載,當時北京的內外城總共設立了1746處大大小小的栅欄,由此也使京城的各類盜竊案件大為減少。

  當時的栅欄大多採取“官助民辦”的方式設置,也就是各街巷、胡同自籌資金,購置材料,雇用工匠製作和安裝。最初的栅欄樣式多為鐵制和木制的,可以隨時移動,即晚上將栅欄橫在街巷或胡同口處,擋住人車的往來,等天亮時再搬開放行。由於搬來搬去比較麻煩,很快就被改為對開(或單開)式固定栅欄,就像現在的大門,能開能關,很是方便。為了保護好街巷內人員生命和財產的安全,許多栅欄製作的既堅固又高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