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提高生產率的源泉
新常態下實現6%~7%的真實GDP增長,擺脫要素密集投資拉動的傳統模式,更加依靠居民消費、清潔環保、創新驅動,這就意味著全要素生產率必須達到3%~3.5%的增長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效率顯著提升,生產率增長在較長的時期表現非常良好。但是,自2009年來,因為體制改革裹足不前,生產率增幅有較大回落,從4%下滑至2.3%的水平。這一趨勢令人擔憂。如果今後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不再依賴要素密集與投資拉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至關緊要。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早在20世紀初就指出,“創造性的破壞”,即創新,是市場經濟長遠發展的最重要推動力量。現代內生增長理論的奠基人羅默、盧卡斯等論證了創新和技術進步可以促進生產率與經濟長遠增長。
互聯網是中國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最重要成功案例。中國經濟規模與國內市場的宏大、創業人才與信息技術人才的充足,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逐步活絡,加之政府法規與政策環境的相對寬鬆,使互聯網業在中國迅速崛起,湧現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一大批優秀的互聯網企業,並以互聯網的觀念、技術創造了巨大價值,刷新和改變了中國經濟地貌。
除了互聯網,中國在清潔能源、遺傳工程、現代農業與食品業等領域,也都擁有巨大發展潛力。
國際經驗表明,創新和技術進步需要雄厚的人力資本和研發投資。中國每年理工科大學畢業生人數高達兩百萬,為世界之冠。但人才素質尤其創造力培養方面還亟待改進。中國可以通過國外智力引進,包括吸引留學生歸國,進一步活躍創新與創業文化,促進高科技初創企業的湧現與發展壯大。中國目前研發投入僅占GDP的1.8%,遠低於一些國家3%的研發支出比重,更是遠遠低於韓國和以色列的5%。中國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和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成功轉型,必須大幅增加人力資本和研發創新投入。
在經濟新常態下,低垂的果實已經所剩無幾。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產生新的增長紅利。而改革的當務之急在於大幅減少政府行政審批,讓市場“看不見的手”替代政府“看得見的手”,打造公平競爭、透明自由的市場環境。重視人才,促進創業創新,提升生產率,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實現可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
(作者為春華資本集團主席,本文原刊于《清華金融評論》,略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