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走和平發展道路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外部勢力干涉內政尤其是插手兩岸關係事務和國家統一問題。從台灣問題的產生、發展、演變歷史看,美、日等外部勢力骨子裡不願意中國統一,想方設法在兩岸關係中設障礙、埋釘子,分化兩岸人民的情感和認同。引入外部勢力對付對岸,某種程度上就是引狼入室。兩岸人民要深刻認識到,台灣問題的根子在外,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始終是阻撓兩岸關係發展、制造台海戰爭的主要動因之一,在涉及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的問題上一致對外、制止外部勢力從民族裂痕中謀利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
甲午戰敗暴露出近代中國民心渙散
社會內耗等諸多嚴重問題
戰爭和災難最能檢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19世紀末,晚清政府表面上仍維持一個龐大王朝,但無論在思想上、組織上,都處於一種離心離德的狀態,上下都得了軟骨病。最高統治集團權鬥不止,無論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門戶之見甚於整體觀念,戰爭危亡關頭仍“窩裡鬥”,外戰外行,內鬥內行。洋務集團將所屬軍隊和軍事工業視為私產,與列強利益瓜葛千絲萬縷,戰爭過程中,“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南北洋各守一方,水、陸各具一見”,“皆調動不靈,且多方牽制,號令所以難行”,李鴻章感慨“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實際也處處盤算保全“看家私產”北洋水師,避戰求和。民眾精神萎靡,思想貧乏,多奴性而少血性,重宗族家庭而輕民族整體,文化劣根性隨政治腐朽而益加凸顯,日本在華間諜宗方小太郎戰前研究即認為,中國“人心腐敗已達極點”,日本“在精神上早已制其全勝矣”。作為國防力量的軍隊,和平主義至上,享樂主義成風,戰中一觸即潰、望風而逃比比皆是。日軍進攻遼東半島時,大連守將趙懷業提前將財產裝船運走,卻將大量武器物資留給日軍,旅順守將龔照璵未見敵軍就乘船逃往煙台。在威海圍困戰中,北洋海軍大量人員逃逸,最後發展到要脅主官集體投降。日人福澤諭吉曾輕蔑地說:“支那人民怯懦卑屈實在是無有其類”。
甲午戰爭的失敗促使中國人群體意識有所覺醒,但直到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一盤散沙的狀態才得以扭轉。面對日寇侵犯,中華民族空前團結,“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協力合作,為抗戰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勝利,使中國自近代以來第一次獲得了主權國家的尊嚴,光復了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台灣,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更加堅定了對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追求,更加渴望國家統一和強盛,從這兩點來看,抗戰勝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支撐,開闢了光明前景。
當前,兩岸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但兩岸尚未結束政治軍事對峙狀態,內鬥內耗以一種相對平緩的方式仍在延續。令人憂慮的是,島內“台獨”分裂勢力仍未善罷干休,伺機而動,一旦兩岸雙方的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關係將重回動盪不安的老路上,最終受害的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自己人。還要看到,正是由於兩岸尚未有足夠的互信和配合,外部勢力在釣魚島和南海問題上才更加倡狂,才更有戰略餘地。兩岸關係進入鞏固和深化的新階段,兩岸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在堅持“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基礎上,深化民族認同和政治軍事互信,儘早結束敵對狀態,不斷拓寬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共同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核心利益。
乙未割台是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苦難篇章,兩岸應本著一家人的理念,在共創民族復興偉業中撫平歷史創傷,洗刷民族之恥
《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中華民族陷入苦難深淵。遭此奇恥大辱,中國人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刺激,“振興中華”成為一代代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理想。梁啟超對此曾有評論:“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從反割台鬥爭開始,兩岸同胞即為救亡圖存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全國各省舉人,“莫不發憤,連日並遞,章滿察院”,反對條約,反對割台,要求清政府“變法圖強”,形了史無前例的公車上書運動。
在台北,割台消息傳來,“哭聲達於四野,風雲變色,若無天地”,廣大台灣軍民置割台條約於不顧,“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他們粉碎了日軍40余天佔領全島的企圖,擊斃包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內的4800餘名日軍,擊傷近3萬,日軍損失遠超甲午海陸戰場。大陸籍將士與台灣義民並肩作戰展現出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令日軍膽寒。為打掉台灣人民對祖國的嚮往,穩固殖民統治,日本在台頒佈“六三法”,殘酷鎮壓抗日鬥爭,先後制造了“雲林大屠殺”、“蕭壟大屠殺”、“西來庵大屠殺”等一系列慘案,1937年後更推行“皇民化”教育,但仍未能斷絕兩岸之間的血脈聯繫。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一些台灣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救台灣,必先救祖國”,先後有5萬余人回到祖國大陸投身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頑強奮戰和巨大犧牲,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迫使日本歸還甲午戰爭以後從中國竊取的台灣、澎湖列島和東北等領土,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洗刷了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近120年來,台灣同胞遭遇了乙未割台、“2·28”事件、國民黨逃台後的高壓統治等特殊歷史遭遇,有著特殊的歷史悲情,有著強烈的“出頭天”意識。但同時要瞭解,近代以來大陸民眾同樣長期處於被侵略、被壓迫的悲慘境地,更要看到,中華民族苦難之後的輝煌,經歷長期的艱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正把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這是甲午戰爭、乙未割台乃至這120年中華民族發展史給兩岸同胞留下的深刻教訓和啟示。
兩岸至今仍未統一,意味著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我們的國際秩序還沒有根本改變,釣魚島問題沒有解決,意味著甲午戰爭和乙未割台給我們帶的屈辱仍在。面對新的歷史形勢,兩岸中國人應本著“兩岸一家人”的理念,登高望遠,在相互瞭解理解、交流合作中增進認同和感情,捐棄歷史恩怨,化解歷史心結,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4月號,總第2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