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台灣民主治理困境”為主題的清華兩岸論(中評社 徐夢溪攝) |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徐夢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談火生,以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鄭振清參加“以台灣民主治理困境”為主題的清華兩岸論。在討論環節分別就台灣民主體制有效性、台灣民主的特殊性以及民主化的界定發言。
巫永平首先指出,當下中國判斷民主好不好、要不要有兩個參數。要不要民主化會參照中東國家,另外就民主發展到一定階段還能否有效發揮作用這一問題會參考台灣。於是現在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如何讓民主有效起來,二是是否需要民主。
他說,台灣的民主困境在其他民主國家也會出現,但每個國家的表現不盡相同。我們應當思考如何設計民主制度能使其有效運行。有效的民主需要其他條件配合,最關鍵的就是經濟。台灣經濟現在陷入困境,“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十年前相比於韓國經濟,台灣是領跑者,但現在位置顛倒。經濟發展緩慢會影響政治,進而導致社會分裂,反過來又影響到經濟。在國家認同上不能達成共識導致社會分裂,進一步產生經濟後果,這也是台灣獨特的地方。
那麼我們需要民主嗎?巫永平認為這是一個困境。民主化是飯和肉的問題,民主就是肉。有些人沒有能力吃肉,他們主要關注能不能吃飽飯,他們也會想吃肉。而肉吃多了的人會說不要吃肉,會得膽固醇,還是吃飯好,甚至吃素更好。所以不同群體的人站在不同的出發點,這一問題永遠不能達成共識。在中國,只吃飯營養會不夠,而在台灣民主出現了困境,就有人提出民主不好,這是一樣的。
接下來,談火生思考的是台灣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的特殊之處。他表示,台灣的“統獨”問題使半“總統制”下的政府機制無法正常運轉。
他指出,在華人社會中,台灣第一個成功實現民主轉型。目前台灣民主的困境恰好發生在轉向競爭性政黨體制的過程中,那麼這個困境究竟是體制轉型中遇到的過渡性問題還是一個常態。可以想到,如果競爭性政黨機制有效,則可以順利轉型,如果無法轉型,困境則會成為常態。那麼什麼樣的競爭性政黨體制比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