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論壇的特點也非常鮮明。首先,兩岸同學的研究主題極為廣泛,涉及經濟、政治、文化、人物等,清代台灣的土地開發、清末朝鮮視角下的琉球和越南宗主權存續問題、日本殖民統治初期的台灣士紳內渡、林獻堂對日本殖民統治的非暴力抗爭、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意識中的認同轉化、閩台戲曲的傳承、1970年代台灣知識精英的活躍、日據後期兩岸青年的台灣觀等,其中有相當數量的論文體現了兩岸民眾在特定時期對台灣前途命運的思考。其次,同學們已經開始重視新史料的發掘,如有關清代張達京家族族譜史料的運用,研究“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時所運用的英國首相檔案等;此外,也有一些同學注重舊史料的新運用,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譬如用朝鮮的《李朝實錄》,來反映清末朝鮮如何看待清政府對琉球、越南宗主權的變動等。
文學分論壇則嘗試完全由學生主導,評論也採用學生互評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們的研究內容非常寬泛,除了對如陳映真、鐘鐵民、琦君等經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外,有的研究日據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活動,從不同側面呈現了日據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肆應與抵抗;有的討論東亞文化圈的流動與呼應,以及東亞現代性過程中的重層與混雜;有同學研究兩岸文學的合流與差異,如文學思潮比較、同題材寫作、文本橫移、影視戲劇改編等。還有同學研究青少年文學以及大眾文化的研究,從中展示出本土化與全球化交織下台灣青年世代的歷史記憶與自我表述。這些年輕學子們對於台灣文學的關注,真實地再現了這一世代的生命經驗與思想面貌。他們努力突破刻板的文學史敘事框架,逼近歷史的真實與多元。從小問題入手,從邊緣處著眼,以鬆動堅硬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宏大的家國敘事。年青世代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開放的問題意識,他們從台灣文學入手,看到了兩岸、東亞乃至世界,在現代性的過程中分庭抗禮,然而又彼此參照、交織重層的複雜經驗。
法律分論壇是今年新設的論壇,從兩岸學子的討論來看,亮點也不少:首先,一些學生開設運用法律思維研究兩岸交往與政治關係定位。圍繞這一問題,武漢大學段磊同學的文章和福建師範大學游志強同學的文章分別圍繞兩岸交往機制中的重大問題和兩岸政治定位的基礎問題進行了闡述。在兩岸仍存在政治對立的情形下,以法治精神為原則、以制度規範為依據,綜合運用制度化、程式化的思路處理兩岸關係,可以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新的策略模式。其次,一些同學圍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法律方式進行討論。兩岸交往中形成了制度體系,這些制度在實施中有一些問題,兩岸人民在交往中權益保障亟待研究。很多同學的論文從不同側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法律問題進行了思考,也提出了有益的建議。第三,兩岸各自的制度規範也是很多同學研究的重點。由於林林總總的原因,兩岸制度存在一些差異。兩岸法律差異不能僅靠簡體繁體轉換就能解決,需要我們對制度的社會基礎、制度的實施過程以及制度變遷等作全方位的瞭解。論文從公法學、訴訟法學、刑事法學、社會法學等學科的視角,圍繞台灣“憲政改革”、食品安全、打擊和預防犯罪等熱點問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為兩岸認識制度差異、尊重制度差異、化解制度衝突,最終達到制度橋接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兩岸關係分論壇所涉及到的議題比較龐雜,涉及到新聞、教育、陸生、旅遊、文創產業、圖書出版、家庭倫理等問題,學生們討論的多元性呈現得更為明顯。有同學對當前比較前沿的新媒體的問題,梳理了新媒體時代兩岸媒體共同面臨的困境以及現有傳播實踐中的重重努力。有同學關注陸生在台灣的現狀,對台灣當局的陸生政策進行檢討,提出個人的思考和建議。還有學生敏銳地觀察到兩岸旅遊政策不對稱的問題,分析旅遊政策與政治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些各有千秋的研究主題,大大開闊了參與討論的兩岸學生的視野。
關於差異:正視和交流
除了會上的學術互動外,會下的交流也是學子論壇的重頭戲之一。兩岸的學生通過幾天的相處,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熟知,從瞭解到理解,不僅有學術上的共同語言,更體會了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毋庸諱言,由於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兩岸的學生之間還存在著不少的差異,這些差異既有研究風格上的差異,也有學術觀點的差異;既有對歷史認知的差異,也有對現實看法的差異。但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差異並沒有成為他們溝通的障礙。
兩岸分離幾十年,青年學生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一些差異是正常現象。兩岸交流越頻繁、越深入,有些差異可能會表現得會越明顯。差異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處理差異,不要刻意的放大這些差異,不要讓它成為兩岸交往的障礙。曾經到台灣政治大學進行一個學期交流的廈門大學碩士生柯娟娟在代表學生發言時認為,兩岸差異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她呼籲,新世代的兩岸青年學生,有著一項可貴的能力叫“獨立思考”,有著一種難得的特質叫多元開放。既然開放多元,不如讓我們先放下固有的印象,多聽、多看、多行走、多思考。這種體驗或許會讓你我更加懂得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多些體諒的含義。
很多學生在討論中都深切地感受到,海峽兩岸正是因為有差異的存在,兩岸學子才需要更多的機會在同一個平台上展開交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廈門大學青年教師唐樺認為,本次論壇的論文和研討更加客觀地展現台灣青年群體在政治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也凸顯當代台灣青年的政治文化呈現可塑性和易變性較強,理性和穩定性較弱等特點,為兩岸青年互相瞭解彼此的真實心態和視角以及深化兩岸交流奠定扎實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兩岸學子需要像學子論壇這種綜合性、多學科的交流平台來充分展開思想交鋒,展現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夠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自覺維護和共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在反思中不斷成長。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8月號,總第2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