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明觀點後,習近平接著寫道:“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兩座山論”的形成,符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對此,習近平在2006年時就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
“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係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品味。很多人在談到“兩座山”的辯證關係時,總是習慣講“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然而從《之江新語》不難看到,習近平關於“兩座山”的思想,一開始就是建立在“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之上的。
仔細體會,這兩種表述雖然只是前後語序不同,而且都是對“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超越,但在“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孰輕孰重的認識上,還是有著重要區別的。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在習近平心中是一條不能逾越的底線,而不是用來做表面文章的漂亮話。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此後提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由此可見,在認識和把握“兩座山”的辯證關係上,習近平是“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