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事隔三年,一部由台灣畫家許文融創作的、被譽為“現代台灣版的《清明上河圖》的巨幅畫卷《台灣風物圖》與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在以古今對“畫”、兩岸相融為主題的“兩岸文化藝術深圳聯展”上聯袂展出,以一古一今、一動一靜的姿態實現聯展,以文化融兩岸、科技貫古今為吸引,再次把兩岸的目光聚焦。這也充分說明了兩岸都在尋找文化復興的當代對話,只要點子找准了,是可以獲得兩岸的共識。
我們都認同,文化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的歷史性無可質疑,但文化不會停止在歷史的某個點上。我們以往在兩岸文化交流或學術研究中,較多關注的是文化的歷史層面,而忽略文化的當下聚焦,我們應該將歷史放置在當下。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台灣教科書的“去中國化”,但我們可以有更多像《清明上河圖》這樣關照兩岸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又聚焦當下的文化事項去吸引影響台灣的新生代。這兩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漢字書寫”比賽,“中國成語”比賽,以及一些電視台如“中國好聲音”的比賽,吸引了不少台灣青少年的積極參與,這就是利用當下媒體的傳播方式來復興中華文化的最好例子。《清明上河圖》以中國文化的現代創意獲得了兩岸的認同,提供了中華文化的兩岸當代聚焦,無疑給兩岸共同復興中華文化提供成功的範例,這就是認同的新基礎。
復興中華文化必須提供更多歷史的當代價值,或如何把中華文化放置在現代語境中,以吸引更多台灣年青人的興趣才有未來性。
三.兩岸合作是尋找兩岸最大公約數的有效途徑
2010年,廈門與台灣共同合作創作演出的歌仔戲《蝴蝶之戀》,不僅創下了戲曲在“台北兩廳院”商業售票連演五場的紀錄,同時寫下了台灣政治人物不分“藍綠”到場觀看人數最多的紀錄。每一場演出結束後,觀眾都久久不肯離去。《蝴蝶之戀》的男主角、台灣著名歌仔戲演員唐美雲都飽含激情地向觀眾說到:“60年,兩岸歌仔戲第一次全面合作,你們和我們一起共同見證了歷史!當百年之後,有人回顧記錄歌仔戲發展史的時候,你和我,都沒有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