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千年商都轉向電商 廣州:遲到的挑戰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11 20:03:00


 
  “廣州的經濟有了互聯網的翅膀,但是真正要飛起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肖靜華說。

  最會做生意的不會做生意了

  很多人或許記得6年前馬雲在廣州說的一番話:“廣東企業會造貨但不會賣貨……如何幫助他們賣出去是我們的責任。”

  這種判斷深深地刺激了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毫不誇張,廣州是一個流淌著商貿DNA的城市,做生意是廣州的本能。

  兩千年前的秦漢時期,廣州是商貿集散地;兩百多年前的清代,清帝下令“一口通商”,廣州一地對外通商,“十三行”被指定專營對外貿易,中國財富中心迅速從鹽商聚集的揚州轉移到了廣州。

  “一口通商”時代的廣州,美國漢學家魏斐德曾這樣描述:數以百計的山西票商,他們住在城市裡經營同西北地區的龐大的棉花生意,出借銀錢。還有四千名福、潮沙船商人,他們的船只來往於東南亞水域,控制著廣州的大部分流動資金,充當與內地貿易的掮客。

  58年前創辦的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則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晴雨表,即使在最壞的年份,廣州的生意依舊在延續。

  致力於向世界推廣中國製造的環球市場集團創始人之一的潘建岳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廣交會舉辦期間,很多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不會英語的工廠老板,因為沒能拿到展位,於是在場外見到老外就往對方手裡塞自家的產品目錄,一邊喊著“look、look(看看)”,一邊被維護秩序的警察追著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