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挑戰是如何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沿著和平發展的軌道向前邁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通往和平統一的首選路徑,而和平統一的實現必然是兩岸關係不斷向前推進的結果。換言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際包含著三個內容,一是目標指向是國家統一,二是達成目標的路徑是和平發展,三是通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終為國家的完全統一創造條件,夯實基礎。這正是為甚麼兩岸當局一再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的原因所在,如果抽去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和平發展就不是偏離而是失去的目標,沒有目標的道路有可能是誤導兩岸的邪路甚至死路,那自然是不可行的。從目前情況看,無論誰在台灣執政,都要面對來自大陸、台灣島內和國際社會要求和平穩定的強大壓力,即便是民進黨執政,避免公開對大陸進行“台獨”或分裂挑釁,也會是其不得不的選擇。蔡英文在成為民進黨參選人後的兩岸政策宣示也強調,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珍惜並維護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但是,從民進黨不放棄“台獨”立場,蔡英文不承認以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為核心內容的“九二共識”觀察,不難看出,蔡英文要的是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而指向卻是兩岸分裂,這就使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過去7年多兩岸關係的飛躍發展是以兩岸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上實現的,失去這一基礎,兩岸關係發展勢將受到嚴重衝擊,不僅趨緩難以避免,甚至可能停滯、倒退。這對亞太局勢、對兩岸民眾的福祉、對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復興的進程均有百害而無一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民進黨上台,兩岸關係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有效應對和平分裂圖謀和行動的同時,繼續讓兩岸關係仍能有所發展而不是發生大的逆轉。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有效扭轉台灣島內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大陸日漸增加的疏離感和日漸淡化的民族感情。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島內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另一是民眾的主觀意願。客觀需要和主觀意願同時發力,即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如前所述,目前台灣島內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的內在動力呈現減弱趨勢,而且在客觀需求和主觀意願兩個向度上同時有所表現。如果說客觀需求的再積累能夠通過時間加以解決的話,那麼主觀意願並非簡單地經過一段時間就增強。事實上,就台灣各機構的民調數據顯示,兩岸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打開藩籬,交流交往日趨頻繁的近30年來,包括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的歷史性發展,但與之相悖的是,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民族和國家認同則在趨於弱化,願意公開表明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民調數據顯示,受訪者自認為是中國人,以及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在50%左右,兩岸分隔日久,加之本土意識被島內一些政治勢力惡意操弄,致使台灣民眾對大陸疏離感有所增加,支持統一的力量也因之流失。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在台灣進行“台獨意識”灌輸和全面“去中國化”,而這正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中國意識弱化,“兩岸你是你、我是我”認知強烈的主要原因。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軌道後,雖然執政當局動用執政資源在全社會強化“台獨意識”、進行“去中國化”的情況不復存在,但“台灣主體意識”仍在強化、中國國家認同弱化的趨勢並未有扭轉。如果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並推行分裂國家政策,扭轉台灣民眾對國家民族的疏離感和對大陸分離意識將更加困難。
第三個挑戰是如何進一步排除外部勢力對兩岸關係發展、實現國家統一的干擾。外部勢力一直是干擾兩岸關係發展、阻撓中國統一的重要因素。雖然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大,兩岸關係不斷深入發展,外部勢力對於兩岸關係的影響呈現持續下降趨勢。但是,只要兩岸未統一、台灣島內仍存在分裂勢力,國際勢力就會阻撓兩岸接近,而且也就有插手台灣問題的藉口與機會。在台灣執政當局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兩岸在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得以保持和平發展態勢,並帶來兩岸以及相關國家多方受益的結果,從而壓縮了外部勢力干擾兩岸關係發展的空間。但是,如果台灣執政當局推行對抗統一、謀求分裂的兩岸政策,勢必主動引入外部勢力,以求“挾洋拒統謀獨”。再加上外部勢力也有利用台灣問題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需求,甚至支持“台獨”分裂勢力維持台海兩岸永遠分離的圖謀。因此,如果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進一步排除外部勢力插手台灣問題會面臨更多挑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和平統一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更多干擾和阻力。
兩岸關係未來走向
2016年以後的一段時間,如果台灣島內政局發生變化,民進黨再次執政,難免對兩岸關係投下變數,目前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會受到甚麼影響,會停滯或中斷嗎,兩岸關係會再度動蕩,甚至重現衝突、緊張嗎?對2008年以前因島內分裂勢力進行“台獨”冒險而造成的兩岸關係嚴重惡化、台海局勢高度緊張仍記憶猶新的人們,擔心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兩岸關係出現逆轉的並不在少數。不過,兩岸關係經過8年和平發展也積累了相當的維護穩定的內在能量,任何力量想將兩岸關係拉回至從前絕非輕而易舉。關於未來一個時期兩岸關係,總體上看,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可能呈現以下發展趨向:
首先,兩岸關係未來仍將在一個中國框架內保持相對穩定。
1949年台灣海峽被人為分隔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堅決反對分裂、致力於實現國家的統一,並根據兩岸和國際形勢,在處理兩岸關係和台灣涉外事務中,創造性地建立起一個中國框架,有效地維護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在實踐中界限為不能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一個中國框架的這一內涵,統領著兩岸關係的方方面面。它對台灣執政當局處理兩岸事務和對外活動,以及對國際社會處理涉台問題均發揮著划線和規範作用,從現實上限制了島內政治力量任何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分裂行為。如今,一個中國框架已相當穩固,大陸單方面維護一個中國框架能力日趨強大,兩岸關係發展脫離一個中國框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換言之,無論是島內還是國際勢力,以任何方式分裂中國的企圖都是不可能達成的。而且,在兩岸關係穩定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任何主動進行的“台獨”挑釁行為必然遭到堅決而強烈的抵制,而且很難得到外界和島內大多數民眾支持的情況下,即使是民進黨執政,也很難將“法理台獨”等激進“台獨”主張公開落實為現實的施政措施,更大的可能是以一種柔性、務實的方式維持兩岸不統一之現狀、謀求台灣成為所謂的“獨立政治實體”,並進而謀求實質的“獨立”。未來一個時期,在島內再一輪政黨輪替後,兩岸間可能主要表現為和平統一與和平分裂的較量與鬥爭,雖然不排除在特殊時空環境下兩岸關係出現緊張、動蕩的可能性,但總體上可保持相對穩定。
其次,兩岸關係在正反兩個方面力量的作用下,總體發展趨緩,同時也在孕育、儲備新的發展動能。
兩岸關係發展在民進黨上台後將遭遇的兩大反向力量,一是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發展因此失去重要的政治基礎,一些既有的建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兩岸溝通、協商機制很難繼續發揮作用,這不可避免地會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到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二是民進黨當局運用執政資源從各個方面拉開兩岸距離,包括在島內繼續進行全方位的“去中國化”,強化“台灣主體意識”,以及配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行,積極謀求加入TPP、強化推動南向政策,鼓勵、協助台商投資東南亞,減少與大陸市場的連接等。這些對兩岸關係發展勢將產生牽制作用。當然,推動兩岸關係的正向力量同時也在發揮作用。大陸方面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態度十分明確,習近平主席11月7日在新加坡與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會面時提出的四點意見中,再次強調“堅持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無疑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來自民間的正向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兩岸關係經過數十年尤其2008年以來的發展,大大加強了兩岸間的聯繫與融合,經貿合作的深化使得越來越多企業的利益和擴展與兩岸關係密切相關;每周890架次的兩岸直航班機,一年900萬人次左右的人員往來,日益擴大的各領域交流互動,前往對岸旅遊、求學、就業,以及兩岸聯姻的人數的大量增加,在加快兩岸社會融合的同時,也使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人生規劃與兩岸關係發展相關聯,這些都構成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力量。所以,未來一個時期,在正反兩個方面力量作用下,與前一階段相比,兩岸關係發展可能會趨緩,但同時也在孕育、積蓄將兩岸關係推上新台階的新的內在動能。
第三,台灣島內的分離意識增長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走向平統一的重要障礙。
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需要兩岸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努力。但是,如前所述,由於種種原因,近20多年來,台灣島內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中國國家認同弱化,離心意識增強,近年來發生的“反服貿”運動、“反課綱微調”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一狀況。未來一段時期,如果民進黨再次上台,台灣島內的分離意識很可能將繼續增長。這種意識是和平分裂政策的重要社會基礎,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最終走向和平統一而言,無疑是一個不可小視的負面因素。不過,扭轉台灣民眾的中國國家認同弱化、分離意識增長的趨勢對大陸而言也並非沒有作為空間。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社會融合、創造更多兩岸共同發展和進步的空間,都對於扭轉台灣民眾中國國家認同弱化趨勢、抑制島內離心意識的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當然,這需要一定時間,未來一個時期,台灣島內的民族離心意識與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意識的拉鋸戰將會全面展開。
實現國家和平統一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在此過程中,兩岸關係的每一步邁進,都是為實現最終統一積累基礎;即使出現一時的波折,也不可能改變兩岸走向統一的大方向。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1月號,總第2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