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當時在野的國民黨極其風光,挾著批判民進黨八年執政不力、道德瑕疵的優勢,在七成六的投票率下,“總統”選舉囊括五成八的近766萬票,“立委”選舉得票率過半,在113席更取得近七成二的81席優勢。相對的,民進黨“總統”選舉只拿近四成二的544萬餘票,“立委”席次更只剩下不足二成四的27席。
但在中央取得“總統”與“立院”完全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內部整合不良、聽取民意管道不暢,未能實現當時競選承諾,此後支持度一路下滑。雖然2009年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由於國民黨還有地方派系、基層組織等優勢,尤其議員選舉還能大幅領先民進黨,可是民進黨已開始走出谷底,縣市長的得票率逐漸追上國民黨。
到了2010年的“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選舉,普羅大眾的生活所得與貧富差距感受不佳,而政府又無法提出有力政策並加以說服,因此國民黨除了在地方動員有利的“直轄市”議員選舉勉強獲勝外,“直轄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已經落後民進黨。
雖然2012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在民眾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信任,加上中國大陸的台商大戶力挺、美國軍購與免簽證等利多支持,維持執政地位;但在七成四的投票率下,“總統”選舉減少到五成一的689萬餘票獲勝,比2008年選舉少了76萬餘票,“立委”選舉得票率也不到五成,席次減少到五成七的64席,“維持性選舉”已出現“偏離性選舉”跡象。
可是國民黨未掌握選民再度給予“總統”、“立院”完全執政的契機,其推出符合市場機制的油電價格雙漲、解決財務危機的退休年金改革等,但卻又無力進行政策說服,不但造成更多民怨,連泛藍群眾都反感。加上爆發了青年投入的太陽花學運,引發大眾更多對於執政績效的關注,連同先前的都市更新與土地徵收等居住正義、白衫軍運動等抗爭,所有造成貧富階級對立、違反公平正義的帽子,全都被扣到國民黨頭上。
這樣的氛圍反映在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國民黨除了地方性質強烈的縣市議員選舉還能領先外,“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的得票率皆大約平均落後6個百分點。不但失去泛藍群眾較多的台北市長席次,6個“直轄市長”只拿下1個新北市,16個一般縣市長僅拿下5席;國民黨在全部22席縣市長的既有15席,此次減少9席;至於民進黨則從6席大幅增加7席到13席。這樣的結果,顯示在重大政治事件與選民轉移支持下,不只是“偏離性選舉”,而且似乎走向“關鍵性選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