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非遺後繼無人”文化傳承迫在眉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09 14:41:32


  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近日透露,在已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去世人數已高達12.6%,我國正面臨著非遺傳承人後繼無人的問題。他認為,為防止“人走技失”的情況,應盡快組織力量用口述歷史、原生態記錄、製作全程影像的方式,進一步加大非遺傳承人保護力度,促進職業傳承。(3月8日《北京青年報》)

  2015年暑假,由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孫正國教授組織的調研團隊,對山東、湖北地區的非遺傳承人生存狀況進行了社會調查,也發現了“非遺後繼無人”的尷尬現實。這邊廂,一些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卻難以過上有品質的生活;那邊廂,不少非遺項目缺乏學徒,即使是非遺傳承人的子女,也不願意子承父業。

  在一個習慣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好壞的時代裡,非遺項目的經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它的文化傳承。並非所有的非遺項目都能轉化為經濟效益,在投入多、收益少的格局下,一些非遺傳承人的子女寧可外出打工,也不願意進行非遺項目的文化傳承。堅硬的現實讓人痛心,卻又無可奈何。

  伴隨著社會變遷,不同種類的非遺項目在生存生態上存在鮮明的反差。少數非遺項目在市場經濟下重新煥發了生機,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但對於大多數非遺項目來說,處境卻很艱難——在全球化趨勢加強和現代化進程加快的當下,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不論是公共財政的制度護佑力度不夠,還是非遺傳承人的社會認同不高,抑或職業傳承的公眾參與熱情不高,正是由於非物質遺產保護與傳承上存在著“軟肋”,才會導致“非遺後繼無人”。只有提升全社會對非物質遺產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讓非遺傳承人生活得更加體面、更有尊嚴,才會激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到非遺傳承中來。

  破解“非遺後繼無人”的發展困境,需要增加一種“等不及”、“傷不起”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公共部門、研究機構、公益組織要對非遺項目進行及時、有效的資料收集與整理,保留下珍貴的文化資源;另一方面,在提升 “輸血”的基礎上增加非遺項目的“造血”功能,尋找文化傳承與市場尋求最大的“價值公約數”。

  讓非遺後繼有人,既需要外部的社會支持,也離不開內部的“自我救贖”。完善傳承人認定機制也好,探索團體傳承機制也罷,讓非遺傳承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有機結合起來,讓非遺傳承人的錢袋和腦袋都豐盈起來,非遺項目才會更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來源:光明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