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1 現場施救是否有不當之處?
網友“急診夜鷹”在新浪微博上認證身份為“急診醫生,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培訓導師”的微博簽約自媒體人。他認為,人工呼吸涉及感染風險的接觸、技術實施難度大,與其花費太多時間在人工呼吸上,不如實施單純胸外按壓。
“金波倒地,確實有人第一時間開始了心肺復甦,但是沒有堅持以胸外按壓為主的心肺復甦。對於突發心臟驟停,按壓是最重要的。”急診夜鷹在網帖中說,按壓位置在胸部正中、乳頭連線中點,每分鐘100-120次,深度5-6厘米,讓胸廓充分回彈。而視頻中外國女子按壓頻率很好,深度不夠。
他也認為,識別心臟驟停後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是應該的。同時,他認為,突發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是除顫,每延遲除顫1分鐘,成功率下降7%至10%。他指出,在北京地鐵呼家樓站,沒有可以供公眾使用的自動體外除顫器。
北大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胡大一也認同急診夜鷹的看法,他表示公眾參與公共場所的心肺復甦應充分強調有效心臟按壓。“頻率要夠快,不少於每分鐘100次。強度要夠,按壓4到6厘米,不宜因人工呼吸耽誤時間。”
胡大一介紹,體外自動複律除顫器是最快最有效救治工具,首都僅機場有,也是剛剛才允許經培訓的非專業人員使用,遠未普及。而高鐵火車站、地鐵都無配置。
追問2 地鐵員工是否有急救培訓?
北京120急救中心副主任劉紅梅介紹,急救中心專門設置了北京急救培訓中心,除了針對醫護人員的技能提升、對新入職醫生進行基礎培訓,以及對老百姓進行日常的急救知識普及外,培訓中心還對企業開展急救培訓,這裡面就包括對地鐵公司的培訓。
“地鐵公司每年都定期到我們培訓中心,讓我們給他們做急救知識的培訓。”劉紅梅說,在地鐵4號線開通前後,相關人員參加了全員的急救知識培訓,當時她也參與了授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