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高收儲價致華北玉米“逆流”東北 擠爆糧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8 10:59:15


 
  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一方面是緣於本年玉米供給仍然充裕,考慮約1.9億噸的需求量,產量仍有大量盈餘;另一方面,當前玉米臨時儲備正常消化估計約需要5年,這將極大壓制玉米價格的上漲空間。

  卓創咨詢糧食分析師劉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於如何去庫存,首先要底價拍賣,但價格也不能太低,否則就會嚴重打壓目前的玉米市場。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減增量,就是有計劃地調減玉米的種植面積,逐漸使我國的玉米達到供需基本平衡的狀態。”

  “攪局者”給產業鏈平添波瀾

  從主產區延伸向外,玉米行業的“攪局者”已在產業鏈上隱現。

  “現在國庫賣的是2013年囤的玉米,每斤0.75元,這一類玉米一般只能用作酒廠和味精的原料,但是許多人利用各種手段,將這類玉米買來,千方百計冒充新玉米出售。”一位河北地區飼料從業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都知道現在國家在‘去庫存’,於是許多人開始打這個陳玉米的主意,據我所知有的人買來經過處理,比如混新玉米,便可以每斤八毛多的價錢出手。”

  在玉米收儲期間,“攪局者”還將華北地區的低價玉米倒賣至開庫收儲的東北,利用較高的政府臨儲定價賺取差價。

  上述飼料從業者說,“收儲期間,我們這裡的玉米賣給東北,每斤大概八毛三,兩個月後,我們需要用玉米了,只好以九毛二的價格從東北把玉米拉回來。實際上據我所知,有很多山東、河北的玉米進入東北國庫,而這是違反國家政策的。”

  “這種事件是一種典型的投機行為,個別人利用東北收儲時期較高的政府定價,將山東、河北地區較低價的玉米違規流通進了東北糧倉,賺取中間差價。”劉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種將本應用作酒精味精的玉米冒充好玉米的做法,就是坑人。

  一位行業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每一年收儲的玉米都是產自上一年的,2014年玉米總產量為2.15億噸,2015年玉米臨儲達8300萬噸,當年玉米總產量為2.24億噸,收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25億噸,實際上就是因為有許多華北地區玉米混了進去。”

  數據顯示,在中國直接被作為食用用途的玉米只占到總產量的約10%,其餘90%都進入到加工環節。這也意味著,當“攪局者”密集出現在玉米入庫與出庫的產業鏈兩端,下游的加工業者必將承受更大的波瀾。

  “東北作為產區,其玉米本應是南運的,結果由於當地收儲帶來的價格差,造成華北地區玉米逆流進入東北,而且都是規格較好的玉米先流過去了。”上述飼料從業者表示,如此一來當地想收好玉米,就比較困難,甚至需要等兩三個月再以每斤高出9分錢的價格,從東北又把玉米買回來,由此一來飼料成本自然上漲,而養殖業成本也會跟漲。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