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廈門大學消息,國際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催化化學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蔡啟瑞教授於2016年10月3日7時26分安詳辭世,享年104歲。
蔡啟瑞1913年出生,廈門翔安馬巷人。1950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並在廈大任教;1958年秋,在廈大組建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催化教研室,開創了中國催化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基地;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相關信息顯示,蔡啟瑞長期從事催化理論、酶催化和非酶催化固氮成氨、碳一化學、輕質烷烴化學和結構化學等方面的研究。較早提出絡合活化催化作用的理論概念,總結出絡合催化可能產生的“四種效應”,提出固氮酶促反應中ATP驅動的電子傳遞機理,N2、CO的氫助活化和甲烷等輕質烷烴的氧助活化機理。並曾對我國大化工發展戰略提出有指導意義的見解。
另據台海網報道,(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蔡啟瑞這個名字和中國催化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他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用美軍戰俘換回來的科學家之一,是中國催化科學的奠基人,是盧嘉錫口中“探賾索隱老而彌篤,立志創新志且益堅”的科學家,也是廈大人尊稱的“蔡先”……
昨日7時26分,這位走過一個多世紀的愛國科學家安詳辭世,享年104歲。
三次獲得自然科學獎
愛國科學家是什麼樣的?蔡啟瑞或許就是一個教科書般的樣本。
1914年,這位後來被公認為“中國催化科學研究與配位催化理論概念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生在廈門馬巷的一個貧苦家庭。受惠於陳嘉庚先生的資助,他順利從廈大化學系畢業,後被派到美國留學。上個世紀50年代,蔡啟瑞連遞了六年的離境回國申請,最終成為中國政府用美軍戰俘換回來的科學家之一。
當時,我國的催化科學基本上還一片空白,而催化科學卻是改變新中國化學工業和煉油工業落後的關鍵。為此,蔡啟瑞毅然轉行從事催化研究,儘管當時他在結構化學領域已有建樹。
後來,廈大校方概括說,蔡啟瑞的精彩科研之路由三大塊組成:配位絡合催化理論、固氮成氨以及碳一化學。他一個人獲得過三次國家自然科學獎,這是國家級含金量最高的獎項。
年逾八十還自學電腦
外人眼中的“泰鬥”、“院士”仿佛高不可攀,但蔡啟瑞一生卻都謙虛平和、與人為善,也淡泊名利,學風正派。
其實,在1990年,76歲的蔡啟瑞就主動提出“退休”降薪,成了“院士退休”第一人。但“退休”後,蔡啟瑞依然天天都往實驗室跑,他曾說,“其實,我這一生最愛的只是一間實驗室”。
為了做複雜的模型結構圖,年逾八十,蔡啟瑞還自學電腦。他的鄰居、廈大化學系教授王野曾說,蔡先生一直執著奉獻,“好幾次夜半,我被先生叫去處理電腦故障,總見到先生仍在伏案工作,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為了總結自己的學術思想為後人所用,2010年,已96歲高齡的蔡啟瑞還常在電腦前打字到午夜,給《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化學卷中“蔡啟瑞”篇的撰寫者提供了近三萬字的電子版參考資料,以致他的腿腳腫得讓人不忍目睹。
身在病床還心系科研
2011年初春,蔡啟瑞摔了一跤,從那以後,他幾乎消失在公眾視線裡。最後一次出現,應該是2013年12月2日。
當天,近千人在位於廈大的會場祝賀蔡啟瑞百歲生日快樂。通過錄像,住院的蔡啟瑞“祝廈大越辦越好!祝催化學科蒸蒸日上!”據說摔倒前,蔡啟瑞正在進行的研究題目是:為發展高效燃料電池的質子交換膜另辟蹊徑。他需要在“有關酶的結構中尋找適合的氨基酸序列”。
後來他的長子蔡俊修回憶,那些猶如“達·芬奇密碼”般複雜的模型圖,在蔡啟瑞住院時還一直活躍於他的腦海里。思維還清晰時,蔡啟瑞曾感慨,“我的手不靈了,今後不能打電腦了。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是現在身體不允許了”。
雖然蔡啟瑞無法再繼續他的科研事業,但他的科研成果,已讓中國的催化科學邁出了關鍵的一大步,今天,我們惟願離去的“蔡先”一路走好……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