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市68萬地名“家譜”不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31 10:52:32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長椿街是如何得名的?“五路居”為什麼會有兩個?北新橋為什麼沒有橋?全市68萬條待查地名有待地名普查工作者一一摸清。從2015年10月開始的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一年,地名普查實施單位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負責人近日向北京青年報記者介紹了普查進展,據了解,目前東城和西城區已經完成了信息采集,到2018年6月,全市500多名地名普查工作者將徹底摸清北京的地名“家譜”。

  首次地名普查資料用“小卡片”保存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北京市進行了第一次地名普查,為何時隔三十多年再次啟動了第二次地名普查?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品祥介紹,第一次普查雖然留下了很多基礎資料,但對地名文化的尋本溯源還不夠深入,當時的資料很多也都是以“小卡片”的形式保存,既需要擴充,也需要數字化。

  “第一次普查共有多少地名現在不得而知,收入進當時地名志的有將近2萬條,根據我們二次普查前期的資料搜集整理,2014年12月31日之前誕生的地名,現在全市待查條目共有68萬條之多。”陳品祥說,以目前的采集結果,一個鎮的地名信息就能有半人多高,如果全市的地名信息都打印堆叠起來,占滿一個會議室綽綽有餘。

  除此之外,這三十年來,北京城的變化非常之大,“大興區就有200多個村都消失了,這還不算建設新機場之後帶來的變化。”陳品祥舉例說,通過普查也可以擋住北京老地名“跑進歷史”的步伐。此外,這次地名普查同時采集了文史、地理、水域、交通、電力、通信設施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通過精准定位,猶如繪制了一幅包羅社會各方面的大數據圖,未來將為北京智慧城市運行提供基礎條件。

  東西城已完成地名信息采集

  陳品祥介紹,地名普查包括內業資料預處理、外業調查、內業成果整理等多個過程,全市共有200餘名外業信息采集員和300餘名內業作業員。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測繪院承擔的東城和西城區的信息采集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朝陽區到今年年底也將全部采集完成。除遠郊區之外,其他城區基本接近尾聲,到明年6月份便可進行信息入庫的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