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執政,“一個中國”框架面臨嚴峻挑戰。 |
中評社╱題:如何為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開拓更大空間 作者:段磊(武漢),武漢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
作者指出,當前民進黨當局已然形成一套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中華民國憲法”等概念為核心的兩岸關係政策話語體系。由此,“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內涵,及其自身的法理定位問題,成為兩岸各方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圍繞“中華民國憲法”法理定位及其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價值與影響問題,應當注重對這部“憲法”文本的分析與研判,務實看待這部“憲法”的法理定位與政治功能,認識到這部“憲法”對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重要價值。
背景:傳統因素構築的“一個中國”框架
正面臨嚴峻挑戰
當前,傳統意義上由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等因素構築的“一個中國”框架正面臨嚴峻挑戰,所謂“台灣主體性”意識正逐步侵蝕“一個中國”框架在台灣地區政治環境中的存在空間。可以說,在民進黨方面形塑的“台獨”分裂話語的侵蝕下,“一個中國”框架在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等層次,都面臨“斷裂”的危險。
第一,“九二共識”構成“一個中國”框架在兩岸範圍內的表述形態,但在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形勢下,台灣當局是否能夠延續其對“九二共識”的立場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九二共識”仍是一種存在於兩岸間的政治共識,而政治共識的穩定性嚴重依賴於兩岸政治立場的穩定性,尤其是台灣當局統“獨”立場的穩定性。因此,台灣地區執政黨的變化,甚至於台灣地區領導人統“獨”立場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到這種共識的穩定性。
第二,在台灣島內“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正對傳統的“大中國史觀”發起挑戰,從歷史文化角度維護“一個中國”框架變得愈發困難。從“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的影響來看,青年世代在以此為依據編寫的教科書的影響下,其“國家認同”觀念已發生極大異化,在不少台灣青年心中,“台灣”已成為一個與“中國”相隔絕的政治存在,“一個中國”框架在歷史文化層面面臨被解構的風險。
第三,在“去中國化”運動影響發酵的背景下,“一個中國”框架在台灣地區的社會基礎正面臨極大衝擊。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台灣當局開始逐步推行“去中國化”運動,當前這一運動的影響逐漸顯現,“台灣主體性”意識已逐漸成為台灣民眾的普遍共識,而與此相對的是“中國”國家符號和“一個中國”框架在台灣地區內部的政治影響力則趨於減弱。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中國”框架在台灣地區的社會基礎亦有被動搖的風險。
功能:務實看待台灣地區現行“憲法”
有助維護“一個中國”框架
在“一個中國”框架面臨極大挑戰的背景下,為這一框架尋找更具權威性、穩定性和可接受性的論述支柱,成為我們穩定兩岸關係發展政治基礎的當務之急和必然之需。在文本規範中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的台灣地區現行“憲法”,應成為我們用於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時必須高度重視和重點運用的重要資源。
第一,台灣地區現行“憲法”規範文本的“一中性”因素較為明顯,任何妄圖否認“一個中國”框架的政黨和政治人物,都無法繞開這一因素,而在台灣民眾法治意識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任何政黨和政治人物都不敢直接違背台灣地區現行“憲法”的規定,更不敢否定這部“憲法”的法律效力。誠然,在台灣地區政治生態下,各政黨都可能從“中華民國憲法”中解讀出不同的“一中”意涵,但這些解讀大多以政治色彩掩蓋其法理色彩,缺乏對這部“憲法”文本本身的分析與論述,因而這些解讀大多是經不住嚴謹推敲的。從法解釋學的一般方法來看,台灣地區現行“憲法”的規範文本在“制憲”和“行憲”之中均遵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政治事實,因而並不能解讀出可能導致“台獨”或“獨台”的意涵。①因此,藉助台灣地區現行“憲法”這一資源,能夠幫助我們重建“一個中國”框架的法理基礎,從而實現以法理上的“一中”維護事實上的“一中”,並使法理上的“一中”逐步重新轉化為事實上的“一中”的目的。
第二,台灣地區現行“憲法”“增修條文”對修改這部“憲法”的程式規定了超高的制度門檻,這為我們藉助這部“憲法”的“一中性”因素框限台灣地區各政黨對待“一個中國”框架的立場提供了“安全閥”。根據台灣地區現行“憲法”之規定,要發動“修憲”,需四分之一“立委”提議,四分之三“立委”出席及出席“立委”四分之三通過,並在公告半年後經“公投”通過方可完成。這一條款對“修憲”門檻近乎嚴苛的規定,充分體現出台灣地區各方政治力量和廣大台灣民眾對修改“憲法”的審慎態度。在兩岸政治對立的背景下,島內大多數民眾均對這部“憲法”中涉及統“獨”議題的條文之修改與解釋表現出極高的政治敏感性。這無疑為這部“憲法”中“一個中國”條款的穩定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儘管台灣地區各黨派可能依據不同的政治形勢,發表有所區別的兩岸政策主張,但只要台灣地區現行“憲法”文本未作修改,這些主張在台灣地區都不具備法理效力,都不能被認為是台灣當局的官方主張。②可以說,台灣地區現行“憲法”的穩定性,遠高於台灣當局與島內各政黨兩岸政策的穩定性,因而藉助這一資源,能夠在較長一段時間保障“一個中國”框架法理基礎的穩定性。
第三,目前,台灣地區現行“憲法”已成為島內的“最大公約數”,是否遵守“中華民國憲法”,是否能夠在這部“憲法”確定的框架內活動,成為檢驗一個政黨及其政策主張能否獲得台灣民眾支持的重要指標。眾所周知,在台灣地區政治轉型過程中,島內政治力量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國民黨和民進黨分別立於台灣地區政治光譜的兩端,因而島內的政黨政治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對立形態。然而,隨著台灣地區政治轉型的完成,在選舉政治“選票極大化策略”③的影響下,各政黨的主要政策主張開始向“中間地帶”靠攏,體現出“趨中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台灣地區“根本法”的“中華民國憲法”,逐漸成為台灣地區政治格局中的“最大公約數”。民進黨方面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才主動提出回歸“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並以維護這一體制為其執政的目標之一。因此,藉助台灣地區現行“憲法”這一資源,強調其所蘊含的“一個中國”因素,能夠有效打擊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使其在“一個中國”問題上“自縛手腳”,自我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