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國政協召開十二屆五次會議記者會(全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06 17:24:47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中評社 林艶攝)
 
  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2015年已經開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推進,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人都在問,和我們原來講的結構性改革有什麼區別?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有什麼聯繫?首先一條,是由需求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才迫使農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需求水平提高了,對農產品的質量、品種、安全性要求更高了,供給要適應這種新需求。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也帶有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所謂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就是農產品的生產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一些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比如說從目前的農產品供求來看,大的品種上,大都是供不應求的,因此,需要採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導大豆生產的增加。玉米現在是供過於求,因此也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適當調減玉米的產量,這和一般的結構性調整有聯繫或者說相似的。但更重要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這兩點來看,我們很多農產品的生產多存在著綜合效益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去看,它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而是要改變我們的發展方式,著力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怎麼推進這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兩方面的創新。第一,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從良種的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一直到後續的加工儲運等等,都要採取一些新科技,讓它產生更高的效益。第二,要去推進農業經營體系方面的創新。我們的農業規模由於人多地少的原因,整體農業規模是偏小的,特別是在土地密集型產品方面,比如糧棉油這些產品,和一些國家相比,中國農業顯得規模偏小、效益不太強,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是通過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實際上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的。我們過去說家庭經營規模小,很多人懷疑它還有沒有潛力?從現在情況來看,第一,通過城鎮化的推進,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村土地的經營權正在流轉集中,實行土地規模經營。但是更多的地方可以看到,土地的經營權雖然沒有流轉,但是農民通過對土地進行托管、代耕以及購買服務等方式,也在它的小塊土地上能夠享受到現代農業裝備技術帶來的效益。從這個角度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跟以往一般講的結構調整不同的地方,目的是不同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途徑也有很大的差別,就是要推進兩個創新:科技創新、經營體系創新。謝謝。

  華爾街日報記者:請問錢穎一委員,我們知道,今年中國政府特別強調經濟的穩定,與此同時也將會加大措施減少經濟之中的債務,但是這兩個目標有的時候是衝突的。比如說那些強有力的去杠杆措施,在短期內可能會影響經濟的增長,會影響穩定。因此,請問錢委員,您作為智囊,您如何向中央機構尤其是央行提出建議,如何平衡經濟穩增長與去杠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呢?謝謝。

  錢穎一:從經濟學上來說,在短期穩增長和去杠杆之間會有一定的張力。昨天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確立了今年非常重要的戰略導向,就是穩中有進,所以穩定是第一重要的。同時,去杠杆是“三去一降一補”中的一個環節,但是它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所以在政府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時候,在去杠杆這方面,首先會穩步推進,不會在短期內劇烈的調整。第二,在政府工作報告非常明確的提出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這兩個政策對穩定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第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個新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叫積極的就業政策。這個政策對穩增長也是非常重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