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國華人“最終選擇”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5 11:58:37


 
  今年清明節前,開平同鄉會帶著近百名鄉親舉行春祭。(美國《星島日報》)

  鄧學源表示,開平同鄉會大約10年前起就開始著手為鄉親購置墓地的事宜,“2012年的時候我們大約買了幾百個墓地,今年已經開發了大約6000多個。”由於價格低於市價,前往同鄉會希望購買墓地的鄉親絡繹不絕,“現在一個3乘3(英尺)的墓地大約1200美元,原本我們只對會員開放,現在需要的人多了,我們就開始對外開放。”馮天仕說,同鄉會每年會組織兩次掃墓活動,一次在重陽節,一次在清明節,均有專車接送,“結束後,大家還會回華埠一起聚餐,對於我們來說,更像是一個聯絡鄉情的機會,許多外州的人也會趕來參加。”

  從魂歸故里到落地生根

  “中國人的傳統講究入土為安,最早期的移民希望死後能回到中國,這是落葉歸根的心理,也基於許多歷史因素。而現在相反,華人在這裡落地生根,很多移民把親人的骨灰移過來,這樣過節的時候拜一拜也不困難。”趙文笙分析說。

  在作家Jennifer Hayes一篇關於美國華人葬禮的文章中,揭示了移民“最終選擇”轉變的歷史原因。

  19世紀早期,隨著來美華人的不斷增多,一些華裔僑領相繼建立了諸如公所、同鄉會之類的不同的僑團,解決移民面臨的各種問題,其中包括殯葬事宜。由於當時許多華裔移民從事薪資微薄的工作,無法負擔殯葬費用,同時也被限制不能被埋葬在基督教墓地,這些僑團遂開始通過收取會員費集資購買墓地。此外,對於那些沒有家人在美的客死他鄉的華人,僑團也會幫忙辦理後事。

  儘管當時一些僑團購買了墓地,早期在美華人大多也並不打算長眠美國,大部分人選擇讓人將自己的屍體或骨頭運回中國重新埋葬。這與19世紀美國《排華法案》的實施不無關係,一方面,中國勞工面臨排華情緒,在美國缺乏歸屬感。另一方面當時美國法律限制中國女性移民,導致在美中國男子大多單身或離開身在中國的妻子只身來美,華人希望將自己的遺體運回中國不僅是希望魂歸故里,也是為了與家人團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