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無論是大陸青年還是台灣青年,雖然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不同,但都呈現出對工作和生活的質量和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表現出生存需求更加務實、婚戀需求觀念更新、對社會地位及發展機會的要求更高等特點。通過一些兩岸高校青年合作的成功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有了共同的需求和目標,就有協作的可能,在共同奮鬥中實現彼此認同,自然能形成命運共同體。
引導各自優勢發揮 加強交流深度廣度
目前,兩岸青年的許多短期參訪交流、夏令營、研習營等活動,在行程安排上僅僅是走馬觀花,幾天的合作只能讓同學們為了達成短期目標淺層交流,活動結束後回歸各自生活,很難保持長期深入往來,不能交心,更別提彼此深入理解、高度認同。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多支持像“兩岸中央大學傳承人共同排演《蔣公的面子》”這樣的高校間深度合作,讓兩岸高校的共建項目常態化,不僅對雙方的學習成長大有裨益,更能創造出許多領先世界的學術、藝術果實。
夯實共同文化載體 拉近青年心靈距離
我們常說兩岸一家親,感情是無形的,但是“共同的歷史文化”並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詞。2016年4月24日,在798放映了台灣紀錄片《衝天》,講述國民黨空軍的往事,雖然是台灣製作的片子,但是在放映結束以後的交流環節,出現了許多大陸的前空軍飛行員後裔。因為有共同的歷史記憶,讓海峽兩岸素不相識的人們走到了一起,親如一家。共同的校史、先人的戰鬥情誼,這些客觀歷史事實,就是兩岸“共同歷史文化”實實在在的載體,需要我們更多地去挖掘,讓兩岸青年去深入地瞭解,由相同的情感達成認同,才能讓彼此心靈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