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IP已死,落後於觀眾審美 請讓影視回歸藝術本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23 10:26:11


 

  資本主導下的影視產業,其最重要的邏輯就是,錢花出去,就要在規定時間內能夠有收益。在時間和利潤率的雙重壓迫下,就會要求短時間內有大量的作品生產出來走向市場。任何行業的重構,本質上都是人的改變。但是短期內,人才並不會同步增加,而影視數量的成倍增長只能解釋為對人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一個編劇或者導演,不是春天種下就能秋天收獲的。文藝領域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講究規律的地方,創造力不是流水線可以生產出來的。

  靠寫為主的網絡文學尚且積累了十幾年才有今天這90億的市場規模,要把這個市場充分影視化,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做到的。妄圖用幾年時間走好萊塢一百多年的路,這中間的錯位會非常嚴重。儘管技術一直在發展,但是文體並沒有新的形式出現——近現代文學發展百餘年,小說分類無非還是短篇、中篇、長篇,形式無甚大變化。可見技術創新並不能簡單地嫁接到文藝領域。

  互聯網思維無視人性必然失敗

  互聯網思維之於IP的邏輯在於評判文藝作品的權威性交給用戶,根據大數據呈現的用戶搜索數據、點擊閱讀和觀看的次數,哪個作品或者明星的粉絲用戶足夠多就把資本投入進去。更主要的是,資本幻想著當年各類網文、漫畫的讀者有了消費能力,肯定會為IP影視埋單。在賺錢動機過於強烈的時候,蘿蔔快了不洗泥,只有投機取巧一味迎合了。

  當年紅得發紫的小說,拍成影視劇怎麼就不受待見了?除了粗制濫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沒有“與時俱進”。網文IP大多是快消品,紅極一時,卻很難像經典著作那樣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而幾年之前看過某網文的讀者,並不會必然成為影視的忠實消費者。時代飛速發展,個人審美趣味會有各種變化,一時的喜好也會受到情緒、他人、時代的干擾。人性複雜在此,所有的文藝作品面對觀眾的時候難點也在於此。

  但是製作方們人為無視藝術規律,認為各種新奇的概念,加上IP產業的特殊性,就能搞定觀眾。什麼流行拍什麼,什麼有觀眾緣就搞什麼。一窩蜂地扎堆同一題材、使用同一小鮮肉。問題是,一年前小鮮肉風頭正盛,一年後觀眾喜歡的是“達康書記”這樣的老戲骨啊!誠然《人民的名義》也有IP,但其原著小說和多數青春小說、仙俠小說的“走紅”程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其改編也是跟上了現實環境中“反腐”的節奏,才能獲得口碑和關注。而多數影視劇有啥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