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1:普華永道對部分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的長線 |
|
表2:2016、2030、2050年世界GDP前10位 |
(三)今後對台工作的重點攻關方向將是什麼
今後對台工作的重點攻關方向將從“三通”轉向“通心”、“通氣”、“通心氣”(簡稱“通心”),路徑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抓手之一是台灣同胞“同等待遇”(簡稱“通待遇”)。
章念馳先生認為,兩岸交流30年來,最大的事情是“通郵、通航、通商”(即“三通”)。沒有“三通”,兩岸統一難以完成。因此,大陸幾代領導人都將促進“三通”,作為對台工作的戰略選擇和主攻方向。其成就之大,以至於民進黨上台也走不回“三不通”的時代。
在“三通”帶動下,本著“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原則,兩岸關係在2008年後迎來大交流大發展的順風順水期,當時的交流模式有三大特點:
一是重視兩岸交流互訪的級別、規模和數量,以期發揮規模集群效應。該特點在2014年前後達到頂點,表現最突出。當年度,兩岸貿易總額升至1983.1億美元,為兩岸交流30年來最高值。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總量達985.6萬人次,亦是兩岸交流30年來最高值。同年11月,兩岸領導人更是實現歷史性會晤。
二是重視推進制度化安排,推動兩岸一體化進程。至2016年5月,兩岸已簽署23項協議。
三是重視標誌性“惠台”項目或舉措出台,突出兩岸關係發展新亮點。如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台胞免簽注、對台農產品政策採購等。
但該模式在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後,遇到瓶頸。特別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在島內引起重大反彈。這一方面證明,上述模式對兩岸關係發展貢獻重大、成效顯著,快速推進了兩岸關係的制度化和“兩岸一體化”安排,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達到新高度,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大局難逆的局面。但也意味著,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如何進一步促進“兩岸一體化”、爭取台灣民心,需要有新思路,即考慮如何正視和化解兩岸交流過程的磨合甚至摩擦,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在此背景下,大陸對台工作模式轉型升級,在推進經濟一體化基礎上,更加強調“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對台工作的攻關方向也從“三通”轉向“通心”。十九大報告中的“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胞生活方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同等待遇”,“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無疑都是各層面從“三通”基礎上轉向“通心”的措施主張,其效用將在此後逐步體現,並發揮重大長線作用。對此,“台獨”人物如呂秀蓮尤其認為,若對台胞“國民待遇”做法成功,會製造新一代“台籍的中國人”,這是“最厲害、最高明的”地方。
當然,攻關“通心”工程,將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創新、改進的理論與實踐過程,不會一朝一夕成功,不會順風順水。
三、兩岸關係未來30年及台灣問題的解決前景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未來30年,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步步推進實現的重大歷史時期。至2050年,大陸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否表示台灣問題解決時間表的來臨,如至晚在2050年前實現?
台灣問題的解決、祖國的完全統一,會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實現,這是必然的,毋庸置疑。然而,中華民族復興是個重大、長期性甚至革命性的人類歷史進程,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其核心要義,但不必然是民族復興的全部內涵,民族復興與現代化強國二者不是完全相等的關係。畢竟,十九大報告指出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未指出2050年是民族復興完成的節點。
我們可以說,推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民族復興大局的日益推動實現,意味著大陸反獨促統工作進入關鍵期。解決台灣問題,可能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過程中加快實現,也可能在其建成後水到渠成地完成。它的完成,必然是民族復興的標誌性事件。但在民族復興推動實現的過程中,核心點不在於台灣問題何時解決,而在於以何種方式解決,而不必過於計較台灣問題解決的時間表或進程表。這又涉及到兩大議題:
(一)未來30年中美、兩岸客觀實力對比重大變化及其外溢效應
“台獨”勢力的抗拒與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因素的阻撓,是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的兩大障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向實現的進程意味著,中美之間與兩岸之間的力量對比將進一步導向有利於祖國統一的根本性質變。以下,試以經濟指標為觀察切入點。
中美經濟力量對比已發生重大變化。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關1980-2022年中美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市場匯率計算)的統計或預測,1980年中美建交後的第一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86萬億美元,大陸為3053.5億美元,大陸僅是美國的10.7%。 200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0.6萬億美元,大陸為1.34萬億美元,大陸仍只是美國的12.6%。然而,2016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至18.57萬億美元,大陸則增至11.22萬億美元,大陸已是美國的60.4%。至2022年,美國國內生產總產值預計為23.76萬億美元,大陸則會增至17.71萬億美元,大陸將是美國的74.5%。⑤近年來,雖然大陸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但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 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且至2050年仍然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國際權勢“由西向東”、“自北向南”轉移的趨勢將會繼續深入發展。
表1:普華永道對部分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的長線
預測(2016-2050,基於PPPs)⑥
根據普華永道(PwC)2017年2月發佈的有關2050年全球經濟秩序前景的預測報告,2016—2050年全球經濟增長均速為2.6%,其中新興經濟體增速為3.5%,G7國家為1.6%。⑦大陸經濟增速在2030年以前將繼續對美保持較大領先優勢(參見表1),這將幫助大陸至2030年以前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意味著,在十九大規劃的第一個15年時期(2020-2035年)完成前,中美經濟總量對比將發生逆轉。屆時,大陸GDP預計為26.5萬億美元,美國為23.5萬億美元,大陸將是美國的1.13倍。至2050年,中美經濟實力對比進一步消長變化,大陸預計為49.9萬億美元,美國為34.1萬億美元,大陸將是美國的1.46倍(參見表2)。
表2:2016、2030、2050年世界GDP前10位
國家排名(普華永道預測)⑧
其他機構或學者的預測也印證了上述趨勢。如大陸經濟學者李稻葵教授認為,大陸經濟增長在當前至2049年期間可能遭遇最壞、最好兩種情況。在兩種情況下,大陸GDP至2049年時將分別是美國的1.5倍或3倍,仍會以較大幅度反超美國。其具體觀點為,大陸當前人均GDP接近美國20%,未來經濟增長即使遇到最壞情況,陷入拉美式增長(拉美國家在GDP達到美國20%時,前進10年、倒退20年,遭遇金融危機、貨幣危機等,但人均GDP仍增至美國的38%),到2049年,大陸人均GDP達到美國的38%,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1.5倍。在最好情況下,至2049年,大陸人均GDP將達到美國的75%,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3倍。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同樣認為,大陸的名義GDP將在2026年超越美國,實際GDP在2036年前後超越美國(依照市場匯率計算),並至2050年繼續穩固維持其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超級大國,其名義GDP將是105.9萬億美元,美國則是70.9萬億美元,⑨大陸是美國的1.49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