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12日,在福建泉州晉江陸地港,檢驗檢疫人員在查驗進口商品。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泉州位於連通中國、中東與歐洲的古代海上貿易綫路的最東端。在這座城市裡走一走,不難看出它的文化開放性與宗教包容度。
香港《南華早報》2月27日載文《古絲綢之路的末端泉州對我們認識“一帶一路”倡議的啓發》,文章說,在全球事務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的戰略,要一窺這一戰略的淵源,泉州市熱鬧的中山路上一家中東烤肉店似乎是個不合常理的選擇。
然而,在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的筆下,這座位於中國南方福建省的濱海小城昔日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它被公認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2018年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泉州曾在大約500年裡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這家中東烤肉店雖然是平平常常的小店,卻能體現出這座城市裡濃鬱的中東風情,這種文化影響可以追溯到昔日的海上絲綢之路。同時,它還提醒人們,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時期,即宋元時代,這條貿易綫路既是商業綫路也是文化綫路。
在那段黃金歲月,泉州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來自中東、地中海和南亞的貴族、商人、學者、詩人和小販。彼時的泉州是全世界最生機勃勃、最包容的國際大都會。歐洲船只抵達中國水域則是400多年後的事情了。
從11世紀開始,這裡就是從東方經吉達、霍爾木茲、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貿易重鎮連接西方的航運門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