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代的兩岸關係能否展現新氣象
http://www.CRNTT.com   2018-06-22 00:24:46


 
  然而,北京上述對台政策仍具相當局限性,覆蓋面有限,距展現新氣象所需之格局與氣度或仍不足。例如:(一)地方縣市交流部分:前述藍綠縣市交流一刀切的差別歧視政策迄今尚未調整。(二)在登陸與未登陸人口部分:能夠或選擇到對岸發展的人終究只會佔台灣全體人口的少數,許多人或家庭與這項政策並不會產生直接關連或受益。(三)兩岸官方與民間關係:兩岸民間交流持續深化或有助於兩岸經社一體化,但台灣政府畢竟是民選政府,具有一定的社會民意基礎。若兩岸官方關係持續低宕或惡化,如台海緊張情勢再度升高,或如五月有關世衛(WHA)再次成為兩岸衝突議題時,則兩岸民間社會的對立情緒,恐將侵蝕相關對台政策推動成效,亦不利於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因此,兩岸關係若要能夠行穩致遠,以往“團結一小撮,打擊一大片”或“爭取少數人,卻得罪多數人”的實踐路徑,是不宜長久的;最終仍須設法揚棄傳統“藍VS綠”及“民VS官”二元對立概念,擺脫過去“以民逼官”、“拉藍打綠”的分化鬥爭心態。以建設性的辯證思維思考更長遠的兩岸關係發展,輔以對照檢視既有政策盲點,未來兩岸關係才有進一步走向真正“和合”的可能。

  最後,回到有關政治基礎問題。台灣方面認為兩岸交流原本不應預設任何的前提;即使北京當局強調相關政治基礎重要性,事實上,若真心想要化解當前兩岸政治僵局,自可以從蔡英文前年就職演說中找到其所關切的“核心意涵”或基礎條件。

  正如民進黨前主席、現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所言:“兩岸之間其實已經沒有所謂的共同政治基礎問題,只是不同的政治語言而已。”⑥今年2月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表示,“蔡政府其實提到了政治基礎,即表示‘1992年香港會談的歷史事實必須要尊重’;另一個政治基礎是,處理兩岸關係會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中華民國憲法》。有人說雙方立場其實已經非常接近。就北京來說,要多瞭解背後的意涵。”⑦

  三、展望兩岸關係的走勢

  去年中共十九大召開以來,有關“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⑧這句話在許多重要場合不斷被強調。去年兩岸分別紀念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周年,換言之,今年也是下一個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的開局之年。

  如果沒有當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的發展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不僅綜合實力大幅增長,戰略自信大幅提升,也改變了全球地緣戰略格局的既有面貌。正如當年兩岸開放交流,也轉變了過去三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軌跡。

  此刻,回顧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時代意義,不僅在於當年中共內部開明派如何粉碎“四人幫”,更重要的是後續如何消除文革以來所形成的僵化思維及教條主義,打破“兩個凡是”的政治禁錮,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高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論旗幟,從而開啟近代中國現代化的重要進程。這對我們思考當前兩岸政治僵局,或也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相對北京應對半島危機所採取的建設性思維,特別是習近平會見金正恩時提到:“我們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我們呼籲各方支持半島北南雙方改善關係,共同為勸和促談作出切實努力。中方願在半島問題上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同包括朝方在內的各方一道努力,共同推動半島形勢走向緩和。”⑨

  不僅如此,十八大以來習也多次提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⑩相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也應是兩岸人民同心所嚮。尤其,北京應對半島問題的政策思維是否也能適用到今後兩岸關係的處理上—特別是大陸提出“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訴求,復以對照當前半島局勢出現的積極變化—相信這也是很多台灣民眾所關注的。

  今年初,習近平在新進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提到:“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⑪當前兩岸問題,不應是一方給另一方出考題,而是時代給兩岸雙方的共同考題,需要兩岸雙方發揮智慧,共同應對。尤其,在面對國際及區域情勢快速變化的此刻,如果兩岸雙方能夠把彼此的關係處理好,又何必擔心誰能不能或打不打“台灣牌”的問題?

  展望2018年,“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是否真的能夠開啟“新氣象”,這絕非喊口號或僅憑“31項對台政策”所能夠成就。更重要關鍵或在於,兩岸雙方如何加強對話,避免誤判,儘早化解當前政治僵局,啟動兩岸全面正常交流,“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才有可能。反之,若雙方依然流於意氣之爭,拒絕對話,任憑機遇一再流失,在兩岸衝突與對抗不斷升溫、兩岸關係陷於持續耗損與敵意不斷螺旋上升的情況下,所謂“新時代”與“新氣象”的兩岸關係顯將難以令人期待,更非兩岸民眾所樂見。

  四、結語

  在面對有關機遇與挑戰這類問題時,個人始終以為:如果我們不能看到機遇,並且即時加以把握,而是任憑機遇在眼前不斷流失,甚至用錯誤姿態或方式來應對彼此難得的機遇與善意時,那麼,我們恐怕就只能面對不斷而來、甚至今後更大的挑戰與風險。

  當人們爭辯有關“時間,究竟站在兩岸的哪一邊?”時,或許我們更應先釐清的是:“和平,是否始終站在兩岸的這一邊?”我們希望它是,更應該努力使它成為恆定式。惟有如此,所謂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才有可能來臨,並展現出真正不同以往的新格局與新氣象,而不會最終僅是流於“只聞樓梯響”。

  註釋:

  ①《2018年對台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汪洋出席並講話》,新華網,2018.02.02。

  ②《出席台商春節聯誼活動總統:兩岸有責任共同珍惜數十年來交流互動累積的成果》,總統府,2018.02.21。

  ③《社評:不錯,軍演是衝“台獨”和賴清德去的》,環球時報,2018.04.13。

  ④《孫亞夫:蔡“維持現狀”也是“台獨”》,大公網,2018.04.10。

  ⑤《喜樂島聯盟今成立推明年4╱6獨立公投》,自由時報,2018.04.07。

  ⑥《思想者論壇:中共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展望》,《中國評論》,2018年3月號總第243期,第116頁。收錄於《習近平十九大對台方略研究》,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8年3月初版,第405頁。

  ⑦《花蓮地震台受援親日斥陸?陸委會副主委解釋》,中評網,2018.02.09。

  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新華網,2017.12.20。

  ⑨《習近平同金正恩舉行會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8.03.28。

  ⑩《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華網,2012.11.15。

  ⑪《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新華社,2018.01.06。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5月號,總第24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