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一條路——推動中西文學融合
如今,亞伯拉罕森和他的團隊把一部分重心轉向文學代理和版權經紀,頻繁往來於美中之間,與海外出版社洽談合作。
作為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他們既了解中國文學,又能精准把握西方讀者閱讀興趣,與海外出版圈、文學界溝通具有天然優勢。
亞伯拉罕森認為,選擇作品、翻譯樣章、準備介紹資料,這些工作看似繁瑣,其實至關重要:不僅能夠幫助海外出版社建立對中國作品的完整認識,還能增強他們出版中國文學的意願和信心。這些努力與翻譯文學作品本身同樣重要。
這一觀點得到不少譯者認同。韓斌說,有時她會依照個人興趣翻譯一些中國文學作品。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通過出版社簽訂翻譯合同,而出版社主要經由文學代理了解作品、購買版權。她認為,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海外市場的“品牌營銷”。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一本書無人知曉,或者沒人讀過,再好的書,出版社也不會出版”。
“紙托邦”曾主持策劃出版交流周,邀請海外圖書編輯訪問中國,促進中外文學出版界交流對話,並直接參與中國文學的海外出版。即將翻譯出版的作品包括梁鴻的《中國在梁莊》、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和阿來的《空山》。
亞伯拉罕森說,每個項目都是一小步,一點點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大工程。“本質上,我們想讓(中西)兩種文學彼此融合,儘管過程緩慢,但依然在前進。”
一點一滴、聚沙成塔地努力,這群中國文學的海外“識珠者”試圖消弭中西文化的認知鴻溝,讓世界領略中國文學“珍寶”之美。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