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願者在西藏進行古籍普查。(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雪山,草地,夏魯寺,白居寺,帕拉莊園……幾個月前,中央民族大學、西藏大學的10名學生來到西藏日喀則。他們無暇欣賞周遭的美景,而是一頭扎進廟宇、莊園的書房。作為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願者,他們要仔細查看那裡典藏多年、少人問津的古籍,並一一登記。經過層層審核、匯總,他們整理的這些數據將成為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的一部分,供國人共享。2018年,全國有30多所高校的200餘名志願者像他們一樣,奔赴全國各地40多家藏書機構開展古籍普查。
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已開展多年,目前,除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基本完成普查登記外,還留下了諸多不易清理的“死角”。那些尚未完成普查的藏書機構,或是地處偏遠的縣級圖書館,或是公共圖書館之外的博物館、檔案館、高校圖書館等單位,主要由公共圖書館館員組成的古籍普查隊伍,常常難入其門。為了真正摸清古籍“家底”,清理這些“死角”成為近年來中華古籍普查文化志願服務不得不面對的重點課題。
志願者加盟
“西藏有1200多個古籍收藏單位,點多面廣,普查難度很大。”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副館長邊巴次仁介紹,很多收藏單位距離拉薩路途遙遠,而該館僅有7位工作人員從事古籍普查,有時下基層一去就是三四個月。
今年上半年,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專門招募了10名懂藏文的古籍普查文化志願者。經過培訓後,這些志願者在專家的帶領下奔赴日喀則。他們不僅對200餘函藏文古籍及部分零散文獻進行了普查登記,還發現了兩頁稀見的元代刻經。
與西藏情況類似,因為收藏單位分散、交通不便、缺少專業人才,雲南、新疆等地的古籍普查曾一度舉步維艱,通過志願服務,一些過去很難觸及的“死角”,正在被照亮。
志願服務不僅加快了古籍普查的進度,而且培養了一批富有實踐經驗的古籍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