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鑲東珠皇帝朝冠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中評社香港2月8日日電/“清宮戲”是近二十年影視作品的熱門題材,觀眾對真正的“清宮史”反而較少探究。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姜舜源悉心撰寫了與透過“清宮戲”看“清宮史”系列文章,圖文並茂。透過“清宮戲”看“清宮史”四之三:帝后服饰與文官官服。文章內容如下:
“衣食住行”,衣列第一。人類自脫離一般動物進入社會文明,就把穿衣看得比吃飯重要。宋儒程頤極端化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康熙王朝》等清宮戲裡,皇上半躺在坐炕上也身穿龍袍、戴皇冠,像小痞子。后(不转繁)妃們則身穿鳳袍,手揚花花綠綠的手帕,踩著“花盆底”鞋扭來扭去,故宮前輩專家朱家溍先生批評道:活像前門外“八大胡同”(煙花柳巷)的姐兒。后(不转繁)妃們首飾夏天戴玉、冬天戴金,孝服期間才戴白色的銀飾,不是全年一貫制。就筆者所見,影視公司到故宮等地拍片時,大多數服裝都是採用質地很差的面料,兵丁、軍士的服裝甚至是粗白布染色湊合,只有帝后和大臣等幾位主要演員是特製的服裝,但與歷史真實面貌無法比。另外,皇帝的輿服載在會典,由江南三織造督辦,來龍去脈清清楚楚;倒是朝臣們特別是文官官服,到底是哪裡來的,文獻史料語焉不詳。本文僅就部分混淆不清的問題,試作探究。
朝服、龍袍,存量有限
歷史真實是,帝后、官員著裝都有嚴格規定。皇帝在登基即就職典禮、終身大事大婚和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祭天地、太廟等重大典禮時,著“朝服”、戴“朝冠”;皇上召見群臣,皇帝穿“吉服”即“龍袍”,戴“吉服冠”。二者顯著區別是,朝服分上下兩部分,上衣、下裳,合起來是“衣裳”;吉服是上下一貫的長袍,好比我們如今穿的大衣。朝冠立面分三層,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圖三、圖四);吉服冠只有一層,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而臣子們參加典禮,與皇上步調一致,穿屬於自己品級的“朝服”;平常辦公和皇上召見時,也是穿“公服”,就是辦公的服裝,不必像舉行大典時那麼鄭重其事。時人震鈞《天咫偶聞》卷一說:“召對、引見,皆服天青褂、藍色袍,雜色袍概不得服,羊皮亦不得服,惡其近喪服也。……夏不得服亮紗(透明的紗衣),惡其見膚(暴露)也,以實地紗代之。”以上服裝都不是下班後在家穿的。皇上退朝回到後宮老婆孩子身邊,沒必要穿朝服、龍袍,就好比我們下班回家後不必西裝筆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