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富人治村,共同致富”,是近年來部分地方基層政府追求的美好願景。在鄉村振興任務緊迫的今天,鄉村經濟精英到底能否下好基層治理這盤棋?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鄉村治理是不是念“生意經”就能別開生面呢?
村裡有些事,人富才好辦
富人治村並非新事物。十幾年前,在江浙等沿海發達地區,就有一大批企業老板積極參加村幹部選舉,成為“老板村官”。
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多地基層政府以“雙培雙帶”、發展鄉賢等各種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經濟實力較強的農民擔任村主要幹部,富人治村治理模式逐漸走向內陸地區。
現今,村幹部承擔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有增無減,在這種背景下,掌握更多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的農村經濟精英,自然更受基層政府的青睞和部分群眾支持。事實上,多地基層幹部已有如此感嘆:“沒有一定經濟實力,很難當好村幹部。”
確實,無論是“爭資跑項”,爭取上級資金與政策支持,還是謀劃具體的鄉村建設舉措,經濟實力強、活動能力強、具備更開闊發展眼光的農村經濟精英優勢凸顯。
半月談記者在多個村莊發現,富裕群體在參加選舉時,不僅表示可以不拿工資、不占集體便宜,還承諾捐資修路建校。
面對農村新形勢下出現的一系列棘手新問題,資源更多、腦筋更活的富人群體處理起來也有優勢。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興辦合作社到招商引資,不止一地的基層幹部和學者發現,如今,村裡有些事,當真是“人富才好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