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青年工作,好像就是惟有做內地交流才行,實際上更需要的在是把培育青年民族感情、國家歸屬感的責任在香港本地擔起來。要好好利用本地的教材,培養青年從愛家愛小區,愛香港做起,不能平白把本土的大旗送給人家。
從根本上說,教育青年是整個社會的系統工程。有幾點建議:第一,利用香港對於傳統文化保存較多的優勢,例如辦好饒宗頤紀念館,把傳統文化精華表現到極致,並摸索出吸引青年人參與的方法。希望辦出一個立足中華傳統文化根基,遵循現代文明規律,修正現代文明缺陷,創建超越西方文明的新學的試驗苗圃。
第二,運用香港新界鄉間的廣闊空間,對民風民俗的保存,抗英抗日的遺跡,創辦香港歷史文化的鄉村營地。讓年輕人在回歸自然,重溫歷史中純潔心態,厚植對吾鄉吾土的感情,才是愛港愛國的基礎。
第三,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組辦青年電影節,組織欣賞、分享各地正能量電影,協助靑年用微電影方式,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讓其有所表達,尋求自己的存在感和自我角色。並通過了解青年動向,恢復香港電影地位,用影像方式實現意識形態的有效傳遞。
香港青年工作欠債甚多,有些人借青年工作之名各有所圖,只放煙花,不去深耕細植。可能要花一二十年,才能牢固地樹立正氣。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太空有我們可能栖身的未知世界,月球上可能有人類的萬年能源。萬米深海下有無需太陽光合的生物,也可能因此改變人類的生存模式。中國在可控核聚變上的率先突破,或許使我們跨入超越現代的新台階。量子力學更可能顛覆了我們的時空觀,改變了唯心唯物的哲學認知,使人類意識永生成為可能。人類的前景絢爛多彩,中國是趕上了幾千年難遇的好時光。香港更幸運,這裡是中西文明融合的典範之地,“一國兩制”和粵港澳大灣區更為香港青年開拓了極大的空間。當我們回顧五四百年的時候,正如錢穆那樣“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自然生出五四先賢的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德責任。
香港青年,莫辜負了今日好時光!
(作者系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