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汪毅夫: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福建時期
http://www.CRNTT.com   2019-04-15 00:23:16


 
  例如:

  1.顧頡剛的《泉州的土地神》(載《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周刊》第一、二期,1927年1月5日、1月12日)記,泉州的土地神廟單祀土地公,廟聯也是不常見的“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而是“天下無雙老大,人間第一正神”,又記其“祀神的混亂”情節並指出:“民眾的信仰本不能適合於我們的理性,我們要解釋它,原只能順了它們演進的歷史去解釋,而不能用了我們的理性去解釋”。顧頡剛的《天後》和容肇祖的《天後》發表於中山大學《民俗周刊》第41、42期合刊(1928年12月),但均作於1927年、屬於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成果,是中國現代民俗學史上最早的、也最具學術價值的媽祖研究論文。

  2.林語堂的《<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跡》(載《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周刊》第一卷第二期,1927年1月12日)開其端,其後有葉國慶《<平閩十八洞>研究》(燕京大學1931年學位論文)、李亦園《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6期,1994年),由此形成了高學術水準的研究系列。

  3.張星烺的《泉州訪古記》(載《史學與地學》第4期,1928年10月1日)、《中世紀之泉州》(載《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周刊》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1月5日),陳萬里《閩南游記》(收《泉州第一次游記》、《泉州第二次游記》、《泉州第三次游記》和《旅廈雜記》,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版)、顧頡剛的《泉州的土地神》和《天後》,容肇祖的《天後》,戴密微、艾鍔風的《刺桐雙塔》(The Twin Pagodas of Zayton)、艾鍔風的《福建閩南的兩座方形古塔》(The Ashar Pagodas an Fuching in southern Fu-ching)和《刺桐的花崗岩石碑斷片》(Zaytonshe Granitbruechen)是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開創“泉州學”研究的奠基之作。

   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術隊伍裡,林惠祥是廈門大學歷史社會學系第一屆第一名,也是該系該屆僅有的一名畢業生,是廈門大學畢業證書第一號的獲得者。當年,他申報的課題是《閩南的下等宗教》,林惠祥後來是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曾任中研院蔡元培院長的學術秘書;程憬曾任胡適的秘書,後來有《夏民族考》(1930)、《中國的羿與希臘的赫克利斯》(1936)、《古蜀的洪水傳說與中原的洪水神話》(1943)、《山海經考》(1943)、《後羿與赫克利斯的比較》(1943)、《古代神話中的天、地及昆侖山》(1944)等學術著作。

   在中國民俗學史上的福建時期,福建協和大學同廈門大學還有合作的計劃,1927年1月,顧頡剛、容肇祖、潘家恂到福州,1927年2月,陳錫襄、鄭賓於到廈門,兩校商定了合作推動民俗研究的計劃。

   福建協和大學(現名福建師範大學)是我的母校、廈門大學則是我兼任了20年教職的學校。在中國民俗學史上,福建協和大學和廈門大學曾經風流一時,這令我頗感高興!

   附帶言之,本文是2014年9月17日我在台南成功大學的演講大意,我在演講時說了“這是一個可以做學位論文選題的重要時期”。成功大學特聘教授陳益源的博士生李姿瑩聽講後,在陳益源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中國民俗學福建時期研究》,令我讀而深為感佩。李姿瑩博士現已入職閩南師範大學,並同該校畢業的一位帥哥結了婚,兩岸學者、師生、學生之間的因緣多麼美好可貴!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