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糧食增產彰顯“壓艙石”沉穩有力
http://www.CRNTT.com   2019-11-03 08:22:35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當前,全國秋糧收獲接近九成,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國糧食有望增產,總產量將超過6.5億噸。這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筆者認為,這意味著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政策體系基本成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效用持續發揮,我國依靠自己保口糧,立足國內保重點,使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發揮了對國民經濟發展“壓艙石”的作用。

  誰來養活中國?答案已很明確。近年來,我國穀物自給率在95%以上,口糧產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稻米和小麥是中國人的主要口糧,要滿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營養水平,近14億人需要2.32億噸稻穀和小麥以及0.58億噸雜糧和薯類等。實際上,這幾年我國每年生產的稻穀和小麥產量在3.3億噸以上,雜糧和薯類等充足,保證我國口糧安全不成問題,多出來的稻穀、小麥和2億多噸玉米可以用於飼料糧和工業糧,轉化為肉蛋奶等。

  放眼國際,可以說沒有哪個產品如同糧食,儘管平時不“顯山露水”,一有“風吹草動”,便會掀起驚濤駭浪。在我國,糧食安全更成為方方面面關注的熱點,這是因為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近14億人的吃飯問題是天大的事情。我國又是個農業大國,糧食生產事關億萬農民的生計和農村和諧穩定。我國還是個經濟大國,糧食供給對滿足以其為原料的工業和其他產業至關重要。所以,業內有這樣一種共識:穩住了糧食生產,就守住了“三農”的戰略後院,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當前,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市場穩定,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回顧總結中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從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到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從創新糧食市場體系到完善糧食宏觀調控,從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到加快糧食科技創新,經驗有許多。新時代,中國托起的糧食安全責任,不僅不以損害他國糧食安全為前提,還與各國分享中國糧食安全經驗,為人類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方案。

  確保糧食安全永遠在路上,不容半點鬆懈。未來的挑戰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和水資源、越來越貴的勞動力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可以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尚有很大空間,在糧食科技進步、減少損失浪費等方面還有較大潛力可挖。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候,依然要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擺在突出位置,特別是要把糧食主產區的鄉村振興,以及發展糧食生產和糧食產業抓在手上。具體可以從兩方面發力。

  一方面是生產端,做強糧食生產,做到優糧優產、優糧優購。目前,全國75%以上的糧食產量來自於主產區,但主產區往往是財政困難地區。因此,構建糧食安全保障機制,要制定糧食中長期發展計劃,正確處理糧食發展同其他產業的關係。要協調處理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關係。完善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政策措施向主產區聚焦,項目投入向主產區傾斜,努力使主產區種糧不吃虧,讓農民產糧更放心。

  另一方面是加工端,做強糧食加工,做到優糧優價、優糧優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糧消費中要有80%的優質米面和20%的雜糧與薯類等,才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工程,尤其是“尾”的壯大,在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過程中,注重強化加工、倉儲環節。治理“餐桌污染”,加強質量監管,滿足人民對優質糧油產品的需求,讓群眾吃得放心。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