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後果具有嚴重危害性。民進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對南海“十一段線”持模糊消極態度,認為“十一段線”是海峽兩岸在南海問題上產生連接的紐帶,為實現“台獨”目的,必須在“十一段線”上與中國大陸作完全切割。在短期內,蔡英文不至於直接宣佈放棄“十一段線”,長期若受到美國及島內深綠力量的強大壓力甚至蠱惑下,不排除宣佈放棄“十一段線”主張,但島內民眾普遍認為“十一段線”是台灣在南海問題上與各國進行談判協商的前提與基礎,不能輕言放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民進黨南海政策主張是與島內民眾民意背道而馳,但“在民主體制下,利益集團、政治選民以及政治精英內部的溫和派與強硬派的政策競爭都會極大影響和改變政策的走向”。〔18〕蔡英文上台後,為顯示其具備“南海議題設定”能力,並為南海政策量身定做,凸顯台灣主體性,將南海與太平島割裂,公開放棄南海權益,重構所謂“台灣民族論”的獨特歷史論述,實現所謂“種族終極”認同再造目的。正如大陸學者張華教授認為,“民進黨實際上是自廢武功,變相放棄對南海的‘主權’”,〔19〕與中國大陸積極維護南海主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蔡英文的南海政策具有相當大的危害性。
三、民進黨南海政策未來的風險研判
民進黨雖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慘遭潰敗,地方執政縣市數目從14席將至6席,祇占不到全台22個縣市總數的三分之一,但仍全面掌握台灣行政和“立法”權,坐實坐穩台灣第一大政黨的交椅。迫於內外因素,與兩岸關係聯結在一起,未來民進黨的台灣南海主張、政策風險會發生變化,但難以出現“斷崖式”的調整。
第一、加大倚美力度,增加兩岸南海共同維權難度。蔡英文在南海問題上又一味迎合美國,以美國馬首是瞻,“在台灣對大陸沒有產生足夠信任感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將自身的安全託付給中國大陸,冒著損害美國安全保護的風險和積極推進兩岸合作”。〔20〕美方多次要求台灣澄清“十一段線”性質、內容以及法理地位,其實質就是要求放棄海峽兩岸共同維權的歷史基礎。早在2014年美國學者葛萊儀(Bonnie Glaser)曾建議“馬英九當局審查當時劃定‘斷續線’的初衷,繼而確定哪些南海地物是島嶼,哪些是岩礁,而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主張台灣的海域範圍,這樣就不必涉及需要修訂‘中華民國憲法’有關‘國界’條款或改變‘主權’主張的問題”。〔21〕蔡英文“倚美、親日、反中”的整體對外佈局考量,在南海問題上明顯加大投靠美國力度。2016年7月,蔡英文提出南海四項原則中,明確提出“相關國家有義務維護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與美國南海政策極為吻合,積極配合美國南海政策的目的竟不打自招。同時,根據美方通過《2018年國防授權法》中“評估美台軍艦互訪的可能性”涉台條款,允許美艦停靠太平島,進行各種軍事刺探行動,並與美國在南海實現結盟,赤裸裸出賣中華民族利益。
蔡英文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呈現“冷和平”並呈現相互對抗的趨勢,在南海問題上海峽兩岸未能攜手實現合作,關鍵緣由在於雙方缺乏共同政治基礎。截至目前為止,蔡英文拒不接受和承認“九二共識”,試圖單方面改變兩岸現狀,縱容“台獨”勢力日趨囂張,並挾洋自重,增加兩岸統一的干擾與風險。南海仲裁案後,蔡英文非但沒有著手與大陸進行聯手合作計畫,反而肆意將雙方在南海問題分歧擴大化、公開化,黨籍民意代表王定宇、葉宜津、郭正亮等主流人物都明確反對兩岸在南海問題合作。同時,民進黨當局又人為故意設置技術障礙,禁止大陸研究人員前往查閱台灣“國史館”原始檔案資料,不利於兩岸南海維權的學術交流,兩岸南海共同維權難度將進一步加大。由此可見,蔡英文當局在南海問題上將會繼續保持模糊與更加保守策略,但“倚美”會排在蔡英文的優先位置,“反中”將成為常態,台灣在南海問題上扮演的角色祇能進一步被邊緣化。
第二、南海局勢面臨更加複雜化趨勢。南海仲裁案裁決後,蔡英文提出南海爭議應“透過多邊協商,共謀爭端和平解決”。〔22〕“台灣向來主張透過多邊協商來和平解決相關海域爭端,也希望各國能夠重視台灣是一個利害關係‘國’,應該以平等地位被納入相關多邊爭端事務解決的機制”,〔23〕“將透過各項相關對話機制,通過多邊協商向國際社會表達台灣‘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政策主張”〔24〕。“我們向來主張透過多邊協商來和平解決爭端,讓台灣以平等地位,加入多邊爭端事務的解決機制”〔25〕。民進黨當局通過建立多邊協商機制,凸顯台灣的南海協商主體身份,試圖提升國際參與度和能見度,拓寬所謂國際生存空間。同時,美國因素也是造成民進黨南海政策,面臨複雜化和多邊化重要原因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從原有的“幕後”走向“台前”,從“不介入”到“積極介入”,從“不選邊站”到“拉偏架”轉變。尤其是特朗普總統上台以來,極力推行“印太”戰略,強勢主導南海議題,試圖渾水摸魚,一定程度上誘使南海局勢的國際化和複雜化,而蔡英文對於南海引入美國因素,也始終樂此不疲。為化解南海身份困境,防止被徹底邊緣化,近年來民進黨更是積極配合域外勢力,引入多邊協商機制,攪渾南海局勢,從而火中取栗。民進黨當局更傾向將多邊協商機制引入南海,其南海政策將面臨複雜化趨勢。
第三、焦點將移至太平島開發建設與防衛。2016年7月,當南海仲裁案發生後,台當局明確表示反對仲裁結果,要求加大太平島開發建設以及防衛力度,而國民黨也要求民進黨當局加大太平島的“國防”建設力度。在看待太平島對於台灣在南海戰略定位問題上,國、民兩黨立場似乎一致。台灣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南海和平倡議路線圖”等解決南海問題的思路,無論提法富有新穎,還是內容獨特,但由於其並不具有國家實體的地位,且南海周邊國家普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因此很難在這些國家中形成共鳴。但南海“主權”又關乎“中華民國”在南海“主權”完整性,民進黨始終不敢輕言放棄,恐陷於自身輿論漩渦,南海政策焦點唯有轉移到對太平島維護、建設以及防衛上來。蔡英文曾表示“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及其相關海域享有國際法及海洋法上之權利,這裡南海諸島暗指就是太平島,將南海“主權”設定在太平島及周圍海域,實質是在南海問題上推行“棄海就島”戰略,放棄中華民族南海歷史性權益,祇需強化太平島地位就可。未來仍不排除民進黨當局將太平島租借給美國軍隊使用,將太平島建設成為人道救援與國際科研基地,開闢為南海區域和平穩定的“示範區域”,也不排除台當局利用太平島特殊的地理位置,採取漸進式、切香腸式開發策略,以新興科技方式提升太平島上的硬體能力。同時,蔡英文極力推行“新南向政策”,太平島經濟海域主張與漁權談判是台灣非常重要的非經貿性籌碼,“台灣必須在太平島周圍劃定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符專屬經濟區,並建立足點,與南海相關國家才有關聯發生與互相連結,而因為南海諸國離台灣的地理位置遠,台灣才更需要太平島作為新南向策略利基。”〔26〕蔡英文當局為更好推動“新南向政策”,將積極發揮太平島戰略地位,通過太平島在南海站住腳跟,試圖與南海周邊國家發展積極關係。
第四、與國民黨南海政策將呈現趨同化。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兩黨都宣稱按照《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相關國際法,利用和平手段解決南海糾紛,實現南海資源分享。二是都從經貿政策視角重視南海政策。都將南海政策從戰略視角與經貿政策連接加以考量,國民黨主張維護“經濟主權”與“海洋漁權”,民進黨主張要強力推行“新南向政策”。三是都認為太平島是台灣南海政策重要據點,都要積極主張對太平島的防衛以及開發力度,蔡英文在南海仲裁案後表示台灣“絕不放棄太平島主權”,時任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也表示“國民黨絕不放棄太平島的‘主權’權益”,兩者觀點不謀而合。四是對於“十一段線”主張都趨向模糊化。民進黨對於“十一段線”主張採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模糊立場,但近年來,隨著國民黨本土化有著不斷上升的趨勢,政策主張“獨台”與民進黨“台獨”將呈現出某種交叉性,而南海“十一段線”更多的是體現過去“中華民國”這個大中國概念在南海問題上的“主權”宣示,與現在台灣似乎沒有多大關聯。基於國民黨不斷“本土化”的趨勢,國民黨未來在南海問題,不排除對南海“十一段線”也持相對模糊立場。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未來台灣藍綠政黨在南海政策的差異,將呈現不斷窄化趨勢。
第五、南海政策與“新南向政策”角色扮演將易位。1993年,李登輝派時任台“經濟部長”江丙坤前往東南亞考察時,提出以“國家為主”的“南向政策”。2002年,陳水扁當局再次推動“新南向政策”,專門應對與大陸日益密切經貿對台灣社會形成“挑戰”。李、扁推行 “南向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於,“驅使東南亞國家在處理南海島嶼主權爭端問題上,基於重視台灣經貿關係持續成長的政策考慮,對台灣作出某種程度的讓步或者妥協,一是不敢在南海問題上採取太過刺激台灣的舉動,其次是改變採取排斥台灣參與有關南海問題對話的政策立場”。〔27〕因此,該時期台灣“南向政策”可謂南海政策的工具之一。2016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在政治上推行“親美日反大陸”,在文化上極力推動“去中國化”,在經貿上試圖切斷與大陸緊密關係。“新南向政策”又是蔡英文上台以來強力推行的,其有可能為推行“新南向政策”,在南海問題上與其他南海聲索國尋求妥協,南海政策可能成為“犧牲品”。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新南向政策”將會與台灣南海政策的角色進行互換,由先前“新南向政策”是台灣當局推行南海政策的工具之一,轉換為南海政策是台當局推行“新南向政策”工具之一,兩者角色互換的根本原因在於台灣整體實力不斷下降,又受限於自身尷尬地位,在南海問題上未能有效發揮實質作用,幾乎毫無發言權與話語權,使得未來台灣當局在南海政策上,不得不向其他南海聲索國尋求妥協。
四、多層謀劃:中國大陸應對民進黨南海策略思考
2019年2月27日,蔡英文透過美國CNN專訪,正式對外宣佈競選連任。隨著蔡英文在島內的民意支持率不斷下降,為能夠順利實現連任目的,未來不排除蔡英文將擁抱島內“深綠”勢力,在南海問題上作出與中國大陸完全相反的主張,甚至公開放棄南海“十一段線”。同時,未來不能排除民進黨當局會破例允許美艦停靠太平島,危害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此,中國大陸必須未雨綢繆、多層謀劃、有的放矢,切實維護南海主權和國家利益。
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底線不能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3月已預先劃設中國大陸對台政策底線,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時至今日,蔡英文當局仍十分頑固,拒不接受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的“九二共識”,兩岸制度化協商出現停擺,官方協商機制出現停頓。但台當局卻反咬“中國大陸切勿誤判情勢、切勿採取單方決斷作為,台灣人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尊嚴的主張與決心絕不改變”。〔28〕“堅定‘四個必須’原則、積極落實‘三道防護網’的民主防衛機制,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與民眾權益福祉”〔29〕,凸顯其拒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事實。民進黨的南海政策祇是為了凸顯台灣主體性,大陸更要堅持底線、未雨綢繆、下好先手棋,要持續對“台獨”勢力保持高度威懾和高壓態勢。一是要靈活處理台灣在南海問題上角色扮演,充分認識到台灣也是南海“六國七方”中的關鍵一方,任何忽略台灣在南海問題上角色扮演和發揮作用的做法實非明智。但由於台灣的特殊政治地位,在南海問題上地位也最為尷尬,中國大陸如要協調台灣在南海問題上角色扮演,又涉及到台灣國際空間的問題,需要我們站在全局角度,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在主張兩岸南海合作、共同捍衛南海主權時,應該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對台灣參與協商訴求給予積極回應。〔30〕二是要堅持“台灣提出、大陸把關、兩岸互信、共捍主權”的原則,以彈性、靈活、開放的姿態,也讓台灣參與南海爭端的處理,組建休戚與共的南海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海峽兩岸在南海的“祖權”。
第二、努力構建兩岸南海“第二軌”協商機制。海峽兩岸有關南海合作議題可先交由民間團體、學術組織以及專家智庫機構等主導,依據“先易後難,先低後高、循序漸進”要求,減少誤判、提高默契,採取相對務實和彈性的方式,探討兩岸南海合作機制與途徑,創造出一種不約而同又高度默契的兩岸海洋合作的新機制。兩岸可以在規劃允許範圍內,由兩岸共同出資成立油氣資源開發公司、南海漁業協會、漁業公司,協調開發南海的礦產和漁業資源,協調兩岸海事執法,推動兩岸海事部門開展南海緊急救援合作,提供人道主義救援和救助。同時,兩岸可以借鑒大陸“中海油”與台灣“中石油”以“企業對企業”初步合作的經驗,雖然兩方都是官企,背後都有政府出資,但仍帶有“企業”的性質,並非百分之百代表官方立場,因此能以“企業”形式避開敏感的兩岸議題展開南海合作,並經由合作產生的經驗積纍,增加相互之間默契互信,達到兩岸職能部門協調政策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