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地球的一半|治水的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0-07-18 09:31:18


 

  現在雖然科技日益發達,但人類面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食物短缺等等。回過頭來看看古人的做法,我們發現其充滿了生態智慧:不管是4000年前中國古人——大禹“治水”時採用“疏”的策略(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的通),還是古代荷蘭人“避水”修築的“龜形土墩”及古埃及在河泛平原“利水”而建的灌溉系統,都是在學會與水和諧相處,給水以空間,給水以出路。這些基於自然的解決之道正是我們解決目前幾大危機的良方,在應對洪水風險的同時,提高氣候應對的韌性、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更大的栖息地,也為依水而居的社區提供天然的食物。

  古人這些與水相處之道,對今天我們的水資源管理,特別是未來應對洪水管理可以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借鑒。由於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在河流兩岸,包括一些蓄滯洪區也經常住滿常住居民,在這些地區,修築一定的大堤是維護這些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如果考慮河流、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洪泛平原的濕地生態系統特點及生態服務功能、防洪的特殊要求等要素,如何優化大堤的修建、在哪裡修以及修好大堤之後如何管理蓄滯洪區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目前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如荷蘭、英國、南非等已開展了這方面的實踐。

  2020年本來有多個與自然和環境相關的全球會議,因新冠疫情順延至2021年舉行,因此全球政府部門有諸多機會來評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現狀及人類如何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及氣候變化的政策。“自然與人和諧新共識”、“給水以空間”不僅僅是一種洪水管理的新思路,也是生物多樣性修復和管理的新模式,我們希望這種新的思路和模式能在昆明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武漢舉行的《國際濕地公約》第14次締約方大會上得到充分的討論,推動各界達成相關協議,共同實現“自然與人和諧新共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