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江蘇大學:將科研種進田間地頭
http://www.CRNTT.com   2020-08-18 11:42:01


 

  “轉彎半徑有點小!”“這個沒問題,我們馬上調後台數據。”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研究員徐立章通過與現場操作機手交流,隨時調整後台參數。據他介紹,普通收割機割幅2.2米,團隊加寬到2.8米,履帶也設窄40厘米。目前該機械碾壓率在25%左右,較普通收割機降低了一半,可實現再生季產量提高20%~25%。同時,該機械還加裝智能化設備,智能化程度很高,具有操縱電氣化、割台高度自動調節以及前進速度自動控制等作業性能,大大提高了收割的精准度和收獲率。

  經過兩年試種,戴莊村如今再生稻面積已擴大到380畝,兩季越光稻畝產也能夠達到1000多斤,農民每畝可淨收近3500元,較從前增收了1000多元。“產量上來了,農民增收了,我們選擇部分讓利給消費者,價格由過去的30元降到了如今的15元,批發甚至更便宜。”想到越光稻市場逐漸打開,趙亞夫笑呵呵地說:“未來繼續與學校等各方加強合作,相信能夠幫助更多農民和消費者享受到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便利和實惠。”

  面對趙亞夫新的期望,李耀明信心十足:“目前,該機械處於試驗階段,還可進一步改進。未來一方面還可加強與農藝的結合,通過寬窄行栽培方式,最終實現零碾壓;另一方面還將繼續提高智能化水平,採用自動導航、自動對行等先進技術,來滿足再生稻的收獲。”

  在江蘇大學,像這樣誕生於“田間地頭”的農業科研合作項目很多。

  同一時間,在鹽城射陽,農業工程學院賈衛東團隊的博士周慧濤等三個年輕人風塵僕僕地趕到蘇墾農發臨海農場,他們熟門熟路地來到田邊,挽起褲腿,赤腳走進水田,放置試驗設備,對研製的噴杆噴霧減藥增效關鍵技術及裝備進行試驗;在常州,魏新華團隊的10餘名科研成員則分散在各個試驗場做著農藥自動配方混藥裝置試驗、全自動導航無人駕駛農機空跑調試……學校眾多涉農專業科研團隊在農村基層的時間,比在實驗室裡的時間還多,這也使得他們的科研更加貼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能夠真正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好參謀和好幫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