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鄭新立:把握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http://www.CRNTT.com   2020-10-16 09:17:25


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著眼於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對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完成今年發展任務、推動“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鄭新立文章表示,長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受疫情影響,世界經濟陷入停滯和衰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中國面臨較大的境外疫情輸入壓力,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供應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釋放內需潛力,以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是應對外部衝擊的必然選擇。目前,城鄉發展不平衡是造成國內經濟循環堵點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大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人們對教育、醫療、文化等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居住消費、出行消費等也有很大發展空間,需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努力提高消費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新型基礎設施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投資的重要增長點。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加快建設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文章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各國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產業鏈。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培育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中國已具有優勢的產業鏈,如5G網絡、高鐵、電力、冶金、建材、機械等,需進一步強化國際領先地位。針對其中的“堵點”“斷點”,組織產業聯盟,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力求盡快突破。尚未形成優勢的高技術產業鏈,如人工智能、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航空航天、先進製造等,需抓緊布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特別是對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求有所突破,努力搶占制高點。

  文章指出,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需要正確把握和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一是內需和外需的關係。一般來說,內需相對穩定可控,外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今年以來,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外需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因應需求結構變化,通過擴大內需彌補外需不足,同時引導產需結構調整,有利於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二是進口和出口的關係。進口與出口協調發展是優化貿易結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從出口導向型逐步轉變為進出口平衡型。在穩定出口的同時主動擴大進口,利用好中國外匯儲備充足的優勢,適度擴大能源進口,增加人民群眾需求比較集中的產品進口,有利於促進外貿進出口平衡發展。三是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關係。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中國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走出去”,一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步向外轉移。同時,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這是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沿海地區推行“騰籠換鳥”,已在正確處理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關係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需要進一步總結提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