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增強韌性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20-10-23 08:37:15


 
  還要看到,全球產業鏈在中長期重構中面臨著較大不確定性。以往,一些發達國家鼓勵跨國公司回流,更多是出於解決貿易逆差、國內就業、產業空心化等經濟因素,但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各國醫療物資產業的供應風險,迫使各國反思產業鏈供應鏈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問題。可以預見,在疫情結束之後,一些具有國家安全戰略意義的全球供應鏈長度會縮短,出現產業鏈本土化的趨勢,這是各國在平衡效率和風險基礎上的理性行為,而這一變化涉及的產業規模並不會太大。

  需要注意的是,遵循經濟規律的全球產業鏈重組是漸進且平穩的,但非經濟因素推動的全球產業鏈重構則可能會呈現出快速突變的特征。對此,我們需堅持底線思維,做好充分準備。

  切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諸多因素交織影響,可能會使多年來處於擴張狀態的全球生產網絡趨向區域化、近岸化乃至本土化發展,中國需積極應對新情況和新變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在提升穩定性、協同性和控制力上下功夫。

  第一,拓展內需市場,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全球購買力份額的相對變化,一直是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空間位移的重要動力,大規模的內需市場是穩固一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基礎。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明顯,有能力為各類新產品和新業態提供規模化創新平台。同時,中國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這些優勢是任何跨國公司都難以忽視的。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關鍵是推動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在完善公共服務、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等方面下功夫,發揮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對產業鏈供應鏈的“黏合劑”作用。

  第二,改善營商環境,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性。需要看到,傳統的產業集群發生在50公里至100公里的範圍內,基於此,優化營商環境的重點在於完善基礎設施和提高地方政府的服務效率。但是,信息技術特別是工業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叠加製造業服務化的趨勢,已經使得產業集群的地理邊界不斷擴大,形成了跨市跨省甚至跨國界的集群,各個環節在虛擬的平台和生產網絡中實現分工協同和技術溢出。在這種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的條件下,各地應賦予營商環境以新的內涵。一方面,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形成長期穩定發展預期,千方百計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並切實暢通產業循環;另一方面,也要結合新情況新趨勢,通過加強“新基建”創造新營商環境,以5G為平台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雲服務和物聯網,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需求對接,提升供應鏈的運轉效率和協同性。

  第三,培養優秀企業,提高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控制力。作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的最重要主體,優秀的跨國公司擁有核心專利技術、標準制定話語權、品牌影響力、要素聚合能力等,是全球資金網絡、物流網絡、創新網絡的主導者。應該看到,優秀的企業是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要結合“走出去”和“引進來”,加大“補短板”力度,以本土跨國公司為樞紐構建協同上下游企業的產業平台,推動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國際供應鏈體系,促進國內產業鏈和國際產業鏈的對接。與此同時,可考慮採取稅收、金融、產業基金等政策工具鼓勵大企業牽引國內配套企業發展,打造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推動中國升級成為提供中間品和資本品的“全球供應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