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減少碳源的同時,增加碳匯也是重要一環。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一座巨大的“碳庫”,其碳匯作用越來越凸顯。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顯示,雖然全球毀林速度有所減緩,但仍有大量森林土地被轉換為其他用途。目前,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正幫助智利、尼泊爾、阿根廷、蘇丹等國在森林恢復方面採取行動。
農業減排對推動實現碳中和的影響也不容小覷。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2017年農業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20%,主要包括畜牧業生產排放和農牧業擴張造成的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巴西農業研究公司的一項研究指出,約200棵樹木能中和11頭成年牛每年排放的甲烷,在牧場之間種植樹木可以有效吸收溫室氣體。為鼓勵這種農牧林整合的經營方式,該公司推出了“碳中和巴西牛肉”認證標誌。“這種創新做法不僅能夠幫助恢復退化的牧場,還能為動物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經濟發展更可持續。”該公司高級研究員法比亞說。
中國碳中和目標體現負責任大國擔當
2020年,中國宣布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碳中和目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據英國劍橋計量經濟學會預測,中國的減排承諾可將全球升溫水平拉低0.25攝氏度左右,對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德國安聯集團的研究機構近期發布報告稱,中國在減排領域取得顯著進步:過去5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幾乎每20年就減少一半,減排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0年以來,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超過800%,遠高於歐盟的230%和美國的160%;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增速領先,2019年中國電動車保有量超過歐美總和。觀測研究還顯示,中國近20年來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居全球首位,固碳能力顯著提升。英國《自然》雜誌指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期人為碳排放的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