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文章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撐,並把創新放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地位,這是對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重視以創新推動發展、以科技創新破解困擾實體經濟發展的短板制約,特別是有效化解制約內循環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卡脖子”等突出矛盾,突出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位置與作用的戰略認知與實踐認知的提升。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撐,需要發揮好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兩種機制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效力,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
比如,在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原始創新方面,可以更多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組織制定發展規劃、協調推進規劃實施,集中國家資金投入,由科技部門會同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等機構,圍繞世界科學發展前沿、國際研究發展動向、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統籌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組織開展系統性、跨學科研究;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以及推進成果轉化應用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整合發揮科技、工業、發展改革、財稅部門和工程院的力量,統籌規劃落地實施、協調支持步調與步驟、整合集中財力投入、組合優化政策體系,更多地採用國家招投標的方式,支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並聯合科研力量較強的企業組成科研攻關聯盟,實施系統性研發攻關,並在推進科研成果轉化上形成鼓勵支撐政策;在培育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則應更多地依靠市場競爭機制,引導、支持企業自覺推進技術創新,培養技術革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市場的力量鍛造、培養一批像華為那樣有創新意識、有較高創新研發投入、有較強研發人才隊伍的市場主體。激發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保護知識產權極為重要。要以政府為主體,以法律保護為手段,堅決打擊各種侵權違法行為;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改革,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形成以政府為主體、行業協會積極參與、企業協同配合,有效發揮社會監督的共同治理體系。
發揮比較優勢,“走出去”與“引進來”有機銜接
文章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搞經濟封閉運行,而是要通過發揮內需動力,吸引外部要素資源自發地、更多地流入,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加聯通、相互依存。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系統完備的配套能力,目前擁有41個工業大類,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需求增長空間將會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優秀企業、資本技術要素匯聚。我們要因勢利導,充分發揮中國產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質高、經濟韌性強的比較優勢,以更優的市場營商環境、更穩定的開放政策和更有活力的制度安排,利用國際要素助力、促進中國技術、產品、市場、產業創新。既要大力提高中國商品與服務走進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出口商品與服務的比較優勢,促進出口向國際市場產業鏈供應鏈中高端延伸,又要大力提升動態化地適配國內市場需求的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
要研究通過採取一些有效且被國際市場接受的開放合作方式,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研究型大學衝破封鎖樊籬,積極參與世界基礎科學研究,為創新發展和技術創新提供基礎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支持,也為全球科學技術進步與發展作出貢獻。從暢通和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角度入手,根據制約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中一些關鍵材料、零部件、技術等短板和重要“卡脖子”環節,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研究可行的方式和途徑,積極開拓與國外科技研究機構、企業進行技術交流的渠道,有針對性地進行自貿區政策試驗,吸引外國企業設立生產基地、合作研發基地。進一步提高“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有機銜接能力,加強與西方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經濟技術合作。以應對氣候變化、清潔生產、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為題材,加大與國際機構、發達國家的研究機構和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推進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生態和環境保護發展,以中國承諾的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為抓手,積極探索開展與國際社會和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