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需求側管理不僅是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重要的實踐問題。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好加強需求側管理的相關工作,首先要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需求側管理的新內涵新特點。
經濟日報發表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石建勛文章表示,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從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總體來看,我們所面臨的堵點既存在於供給側,也存在於需求側。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既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也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注重需求側管理。總的來看,實施需求側管理,就是要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堅持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堵點。
文章提出,深刻理解需求側管理的豐富內涵,需要結合新發展階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任務,把握好長期性、全局性、系統性、動態性、開放性等新特點:
長期性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這就決定了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加強需求側管理的長期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於以往的需求側管理更多是通過短期的總量政策刺激,達到快速調節需求總量和平滑經濟波動的目的,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加強需求側管理的長期性體現在:不是著眼於逆周期調節,解決短期經濟過熱或需求疲軟的階段性政策調整的權宜之計,而是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長期戰略部署,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調整,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是聚焦解決中長期性、系統性問題,致力於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全局性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應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既需要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也需要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既需要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也需要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既需要全面促進消費,也需要拓展投資空間。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加強需求側管理,涉及構建完整內需體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需求傳導機制、形成供需對接機制等一系列內容,需要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可謂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再加上近年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發展動力不足,我國對外貿易、跨境投資、國際技術合作等受到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嚴峻挑戰。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分析,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利於構建強大國內市場,有利於暢通經濟循環,是應對挑戰和壓力的關鍵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