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社的“一國兩制”大局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21-03-16 00:13:17


 
  3,香港問題的話語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操之在西方,這是不爭的事實。當前國際話語的基本敘事結構仍然是以西方為中心,西方發達國家依然掌控著國際輿論的主導權,西方文明仍是核心話語,主導著整個世界,全球仍習慣於用西方價值和邏輯來評判是非,詮釋國際和國內議題,國際話語體系仍處於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格局。特別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席捲全球,世界信息傳播格局很可能滑落到一種基於資本主義文明的新話語極權。香港是中西交匯的國際化城市,國際輿論主導權大於中方的輿論主導權,現在還是結構性問題。需要長時間去應對,短時期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比如在2020年6月30日《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公佈之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從官方到媒體,都在搶奪、營造甚至主導對香港嚴重不利的話語權,其勢洶洶,對香港市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威脅。所以,在香港,西方的話語權操控了多數港人的意識,對此必須有客觀現實的判斷,這些更是中評社必須認識、必須把握的,急於求成,往往不成。

  4,中評社要發揮創建相對優勢話語權的新思維。當前香港話語權主要存在的問題在於尚未形成一個有機協調、高效運轉的系統,議題設置能力不強,話語傳播模式創新性不夠,特別是不懂得網絡話語對大眾傳媒話語權的重要影響。中評社是智庫媒體,需要有更好的創新的思維,在今後的話語權構建中發揮作用。中評社需要更懂得設計好話語議題,在重大問題上搶占話語先機,早謀劃、早預斷、早發聲、早造勢,先聲奪人、先入為主,以增強話語的主動權。要在香港實踐“一國兩制”的過程中,構建中評社自己的相對優勢話語體系。

  五、中評社維護港台關係發展的基本思維

  自香港於1997年回歸之後,就誕生了特殊的港台關係。23年來,以《中國評論》月刊為起點,中評社自覺地擔任了港台關係的參與者、維護者、推動者的責任與角色。這一方面的自覺性,我們可以毫不自誇地說,超過了香港的任何媒體。中評社維護港台關係發展的基本思維主要内涵如下:

  1,核心思維:深刻認知港台關係是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前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在1995年發表有關《香港涉台問題基本原則與政策》,簡稱“錢七條”。中央確定的這些原則和政策,主要精神概括起來有三點:第一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處理香港、澳門涉台事務的指導思想。香港、澳門和台灣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第二點,繼續保持和發展港台、澳台民間交流交往關係,是處理香港、澳門回歸後涉台事務的基本精神。其要點是:港澳回歸後,港台、澳台原有的各種民間交流交往關係,包括經濟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等,基本不變;鼓勵、歡迎台灣居民和台灣各類資本到香港、澳門從事投資、貿易和其他工商活動,依法保護其正當權益;香港、澳門與台灣地區之間的海、空航運交通予以保護,按“地區特殊航線”管理,依雙向互惠原則進行;台灣居民可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進出港澳,或在當地就學、就業、定居;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民間團體和宗教組織,在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則基礎上,與台灣地區的有關民間團體和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第三點,妥善處理香港、澳門回歸後台灣在當地機構和人員的問題,是處理港澳涉台事務的重要內容。

  當年台灣方面認識到港澳回歸已成定局之後,為了保留、擴大其在港澳的利益和影響,制定了“決不從港澳撤退”的總方針,加速“港澳關係條例”的立法,實際上已承認了必須尊重大陸方面的安排,務實地面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立與運行。因為當時台灣方面具有這樣的務實態度,得到了大陸方面的理解與諒解,台灣在香港、澳門的重大利益才得以保留,台灣與港澳關係新的發展才得以開篇。

  香港回歸之後,港台關係就成了兩岸關係中的特殊組成部分。

  2,原則思維:中評社是立足香港的新聞媒體,需言行合一、堅定維護與促進港台關係的正向發展。23年來,中評社不僅僅在新聞報道上為港台關係服務,在社會實踐方面也積極發揮作用,包括努力搭建港台新聞媒體的溝通橋梁,比如經常邀請台灣主流媒體組團來香港訪問,也組織香港媒體人訪問台灣。又比如每年舉辦港台影響力論壇,邀請台灣重要的政治人物來香港演講,與會者以各個媒體及智庫、社團的負責人為主。中評社曾經花費100多萬元港幣,通過開闢專門的新聞網《南台灣·墾丁之美》以及記者採訪、舉辦論壇等方式,向港澳受眾推介墾丁地方旅遊風光,最開始一年衹有10來萬港澳遊客,後來到了高峰期,一年有百萬遊客,這成果主要來自墾丁業者的努力,但是中評社參與其中,分享了成功的喜悅。新聞報道與交流工作並舉,有利促進港台關係密切化,這是中評社的“墾丁實踐”的體會與收穫。

  2013年10月25日,民進黨籍的台灣屏東縣縣長曹啟鴻受邀作為演講嘉賓參加由中評社與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港台影響力論壇演講餐會”。演講結束後,曹啟鴻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表示此次活動令他非常感動,他說,“這是屏東第一次接受一家媒體這麼用心和真心的幫助,而不是走個形式,也更感覺不到任何商業的性質。”曹啟鴻說,中評社與我們觀光業者建立起一家親的感情,為屏東的觀光發展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他表示,非常感謝中評社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精細的思考與安排,令人刮目相看。曹啟鴻認為,“中評社是一個非常正派的媒體,廣結善緣。中評社的報道十分平實,不加任何色彩,讓我感受到中評社無形中纍積起來的公正的權威性。這樣也會很自然地讓我們拉近香港與屏東兩地的關係,屏東也很樂意成為香港的後花園。”感謝曹啟鴻先生當年的勉勵,至今爲止,與屏東、墾丁乃至整個南台灣民衆廣結善緣,建立港台一家親的感情,在港台關係中做一個非常正派的媒體,依然是中評社堅守的原則立場。

  3,穩定思維:港台關係遇到難關的時刻,中評社要勇於發聲,要為港台關係擺脫困境獻計獻策。23年來,港台關係的發展常常受制於兩岸關係的形勢變化,也會面對困難挫折,因而中評社經常會組織港台兩地的專家學者座談,提出應對之策。2020年5月中央確定要制定“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台灣方面採取了敵對措施,港台關係處在岌岌可危的境地中,為此,中評社通過專家論壇發聲,不斷提出繼續維護港台關係穩定的要求。

  我曾在一個相關論壇上說:大陸方面決定制定“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台灣方面一度聲稱擬予抵制,甚至不惜要修改“港澳條例”。作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港台關係何去何從現在成為了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必須解決的重大的危機。事實上,當年“錢七條”的第七條,已經明確要求台灣方面不要企圖在港台關係、澳台關係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反對台灣當局任何旨在插手港澳事務、干擾港澳貫徹實施“一國兩制”、破壞港澳繁榮穩定的圖謀和行動。這是大陸的政策底線,事實說明,台灣方面是注意了的,是認可了的,港台交往之所以能夠形成機制化、制度化,說明台灣方面過去的態度是端正的。

  我還說:據瞭解,“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並不是要替代大陸方面的政策,更不是要放棄“一國兩制”,衹不過是因應香港局勢變化,把政策化完善為法制化而已,以鞏固一國,以穩定兩制。2009年3月3日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正式生效,至今為止對澳台關係有什麼實質影響嗎?應該沒有。同樣的,如果台灣方面無意插手香港事務,又何須對國安立法恐懼不安,又何須大動莫名肝火呢?香港回歸23年來,港台關係時有摩擦,但是沒有發生重大的危機。這與台灣歷屆政府客觀、理性看待港台關係,從自身最大利益來對待港台關係,是有必然聯繫的。這一屆的台灣政府,對自身重大的利益也不可能視而不見吧?歷史證明,港台關係符合兩地民眾的利益,也符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求。我們相信,“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設立是為了香港的“一國兩制”不會被破壞,絕非是放棄“一國兩制”轉而實施“一國一制”,大陸必然會信守承諾,這不用多久時間就可以得到證實。

  我認為:現在最令港台有識之士擔憂的,不是國安立法問題,而是台灣方面錯判形勢,唯美國政客馬首是瞻,放棄對維護港台關係的承諾,插手香港問題,支持“港獨”,配合顛覆勢力。如果這樣,原本支撐港台關係健康發展的基礎必然蕩然無存,兩岸直接對決的危機會比意料中的更早來到。要用主次矛盾關係來看港台關係和兩岸關係,長期以來,兩岸關係是主要矛盾,港台關係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就有利於主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也會上升為主要矛盾,如果處理不當,港台關係上升為主要矛盾,一點點迴旋空間都沒有了,那麼兩岸關係就是徹底被破壞殆盡了。

  上面所引述的話,其實就是中評社維護港台關係的原則立場,以及底線的堅持。作為長期致力推動港台關係健康發展的中評社,不願意看到各界有識之士細心呵護的港台關係毀於一旦,在關鍵時刻當然要發聲,希望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的方式來凝聚港台民眾的共識,共同維護港台關係。

  注釋:

  ①《“一國兩制”:國家治理體系偉大創舉》來源:求是網2020年1月10日作者:齊鵬飛,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②《大數據新聞生產的實踐與反思》,2016年11月12日,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周勇、趙璇。

  ③《香港佔中事件的媒體報導文本分析》2014年12月11日來源:跨閱誌網站作者:趙祥亨(逆思LET's News獨立媒體記者、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生)、張道宜(逆思LET's News記者/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生),特約編輯趙祥亨(逆思LET's News獨立媒體負責人、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2月號,總第27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