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在江蘇揚州,社區網格員通過公益培訓,幫助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掌握掃健康碼出行、微信支付、視頻拍攝等“新技能”,盡享指尖上的“數字化生活”;在重慶萬盛,當地積極探索建立智慧養老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入戶式養老服務……近年來,圍繞讓老年人生活更便利、更多彩,各地進行了多元化、多樣化探索,讓更多老年人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的今天,如何讓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現實課題。近年來,我國養老事業迅速發展,養老服務種類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社會供給“不適老”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數字鴻溝”問題也不斷凸顯。要讓“夕陽時光”更美好,不僅需要我們通過“數字反哺”,幫助老年人更好掌握互聯網和智能化技術,更需要通過適老化改造,讓他們生活在一個更加安全、體貼、舒適的“老年友好型”社會。
“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充分兼顧老年人需求的社會建設,指明了方向。在現實中,相關實踐不斷推向深入。從增設無障礙通道、加裝坡道等適老化改造,到互聯網平台上線“長輩模式”、打造老年人“綠色通道”,從AI陪伴機器人、遠程監測手表等適老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到養老與醫療、健康、信息技術等產業不斷融合發展,更加精細、多元、智能的養老服務,正托舉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不少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社交平台上不斷湧現“銀發網紅”,從中可見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未來,繼續提高整個社會的適老化水平,讓老年人不僅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更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我們就能讓幸福晚年的美好願景,不斷變成現實的美麗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