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康認為,碳市場最核心的制度是數據核查,數據質量是配額分配、企業年度履約以及企業制定減排目標的基礎,是實施碳交易的保障。
“對全年每批次的煤、油的數量進行抽查,熱值怎樣,氧化率怎樣,都要進行核查,這對核查單位的要求非常高。目前來說,試點地區核查的服務基本是由政府委托有關技術機構來做;歐盟是企業自己委托,政府對核查機構提出的數據進行抽檢和監管。”齊康介紹。
碳配額清繳是指納管單位在每年規定的時間將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額交到註冊登記系統。
“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高於需要履約的量,將需要從碳配額市場購入,如不清繳,將面臨罰款。將來可能還會結合環保部門的其他措施執行,這對企業還是具有約束力的。”齊康表示。
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
“碳中和是大勢所趨,不論國家、地區、城市還是企業,在全球碳中和的過程中,都不願意成為孤島。”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表示。
“碳市場”的概念可追溯到1992年。1992年6月,“碳市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被首次提出。
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簽訂《京都議會定律書》,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CAP)發布的全球碳排放市場發展狀況報告顯示,目前已有21個正在實施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29個司法管轄區,包括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和美國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等,涵蓋了全球碳排放的14%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