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數據驅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1-04-26 08:48:47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近年來,浙江數字文化隨著“八八戰略”的持續深化發展,呈現極具地方特色的產業生態,打造以數字文化產業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金字招牌。

  光明日報發表浙江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淵,浙江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川文章表示,當前,依靠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及全面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紅利,浙江數字文化產業的生產要素持續優化升級,沿著一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科學路徑持續發展,並從企業、產業、宏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層面同步賦能價值創造。大數據的交互融合、精准分析成為全面深化數字化改革、增強文化自信、激發新一輪經濟內生型增長的重要動能。

  產業跨界融合推動數據使能創新 

  文章介紹,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浙江數字文化產業涵蓋文旅文博、影視直播、動漫遊戲等領域並各具地市傳統特色,依托數字技術與平台推動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融合創新,並依靠數據信息精准判斷用戶及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文化需要。數字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滲透性,不同領域的大數據交互有效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構建涵蓋實體經濟、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生態系統。數字文化產業正日益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當前,數字技術快速升級使生活、生產、治理等多維度數據高頻交互,加速市場需求信息精准采集。一方面,借助智能設備以及AR、VR等技術,能夠更好洞察用戶心理,刻畫企業與用戶的心理特征、行為模式、日常軌跡等內容,構建結構效用化、接口多元化的信息資源體系,增強資源禀賦,培育更高層次的生產要素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推動產業間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的閉環管理創新;另一方面,不同市場主體間的信息交換形成一套多方位綜合思維、綜合性自我學習、迭代式知識更新的智能化生產與資源分配模式,增強產業內外部動態創新能力,加速與全球趨勢、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等外部環境的精准匹配,通過大數據背後的算法算力、決策模型找准宏觀經濟社會運行規律,通過業態裂變和跨界融合深刻推動數據使能和產業轉型。

  平台功能拓展助力價值鏈位次提升 

  文章認為,市場多方主體深度融合實現精准的需求識別,推動文化產業相關的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擴展產業外延,並通過體系與生態創新為供給端改革提供動力。基於產業互聯網打造的數字文化平台加速產業鏈、技術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推進智能化創新與數字化重塑,並激發競爭效應加劇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與必然性。在這一背景下,綜合性數字平台為多方信息的交互提供了載體,為營商環境優化、銷售模式升級、政務服務提升、新思想傳播等多個領域提供了數據使能的空間場所。

  基於數字文化平台架構的新型業態有利於發揮長尾效應,培育數字化利基市場,打造“文化創意+數字/實體產品與服務”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模式,從產業業態、模式等層面優化價值鏈。同時,功能的持續拓展,將平台功能從特定數據的交互延伸到具體的場景應用。從浙江的實踐經驗來看,數字文化平台涉及生產銷售層面的個性化定制、電子商務、商業營銷、線上孵化、購物拍賣、產業運作、全產業鏈服務等多環節,以及生活服務層面的在線教育、智慧醫療、數字流媒體、文化傳播、文藝表演、互聯網社群、新媒體等多領域,引發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變革。大數據一方面搭建產業組織與用戶間的橋梁,通過智能決策分析顯著改善產業價值鏈管理,加速數字技術在不同價值鏈環節的賦能;另一方面,預測數字文化市場前沿發展,釐清相關產業政策、市場需求、文化參與、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關係,賦能創意、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資源要素的智能化分配、邊際產出等,提升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從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等層面實現價值鏈增值和新價值創造。

  數字文化認同激發內生發展潛能 

  文章提出,以數據賦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在數字技術和文化產業同步發展的基礎上,廣大人民對數字文化的逐步了解使用加速了數據流動及平台使用頻率,同時也激發了數字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內生潛能。

  數字平台為人民群眾表達需求、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平台,將多樣性、多維度、多層次需求映射到數字空間,滿足了其在基礎數字產品和服務之上更高層次的自我表達、自我實現等進階文化需求。數字文化彰顯了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能動性作用和主體性特征。通過數字文化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雙重需求,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心理及情感上對數字文化建設的接受與認同,培育文化自信,是持續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內生型發展、鞏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優勢的關鍵所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