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林毅夫:加快激發國內大循環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21-05-18 09:10:54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的戰略機遇期,中國應當在哪些方面發力?中國如何繼續發揮後來者優勢和換道超車的優勢?

  北京日報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文章表示,對中國來講,有些傳統產業和世界前沿還有差距,可以繼續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創新的來源,並用互聯網、大數據來提升技術水平和效率。有些產業已經在世界最前沿,像家電產業、5G通信,如果要繼續發展,就必須不斷地進行自主研發,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引領世界市場。另外,新的產業革命,產品技術研發周期短,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為中國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新機遇,中國可以利用人才多、國內市場大、各種產業配套齊全的優勢,和發達國家直接在全世界競爭,淘寶、微信、抖音、大疆無人機的發展就是這個過程。

  文章分析,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從短期看,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當今世界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中國出口也受到外部需求下降的影響,需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國內大循環活力。

  作為快速發展的大國,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早已減弱。2006年,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為35.4%,2019年降至17.4%,這一年中國82.6%的國民經濟已經是在國內實現循環的。出現這種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發展規律和國際經驗看,經濟體量越大,國內市場規模越大,國內消化產品的能力就越強,GDP就越多地依靠國內循環。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經濟的占比越高,出口占GDP的比重就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服務業有許多是不可貿易的,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由2006年的41.8%提高到2019年的53.9%。受這兩方面因素影響,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在未來中國會持續發展,經濟體量和服務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國內大循環也會隨之越來越重要。

  此前,國際國內都有不少人宣稱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這種說法沒有看到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如果再錯誤地把中國看成出口導向型經濟,當中美貿易摩擦或疫情影響出口時,各界就容易判定中國經濟要出問題。作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大經濟體,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把國內經濟穩定好,就不會改變我們的整體發展格局。

  文章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終是通過改革的手段,抓住痛點難點,解決問題。具體而言,在金融市場,要通過結構改革補中小金融短板,讓農戶、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得到更多金融支持。在人才市場,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讓房子回歸用來住的功能等舉措疏通人才跨區域流動的障礙。在土地市場,要深化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制度改革。

  展望未來,中國可以維持一個合理的投資增長速度,有投資就會創造就業,有就業,家庭收入就會增加,家庭收入增加以後消費就會增加。中國到2035年,每年還有8%的經濟增長潛力,利用國內的有利條件,實現6%左右的增長沒有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