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5-25 09:22:19


 
  五、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文章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隨著城鎮化推進,農業生產者越來越少、農產品市場需求規模越來越大,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主要依靠發展現代農業來提高供給保障水平。“十四五”時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和品質,多措並舉擴大油料生產,發展畜禽水產養殖,繼續抓好生豬生產恢復,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要害是種子和耕地。

  農以種為先。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努力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一是從“源”上抓保護,深入開展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種質資源庫,做到種質資源應收盡收、應保盡保。二是從“種”上抓創新,加快突破性品種創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品種。三是從“供”上抓保障,高標準建設國家級區域性良繁基地和省級良繁基地,加強種業品牌培育,做大做強種子企業。四是從“推”上抓服務,抓好良種推廣工作,打通品種推廣“最後一公里”。

  土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是保障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必須切實保護好耕地,提升耕地質量。一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二是切實提升耕地質量。三是保護好黑土地。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黑土地難度大、投入成本高,要出台切實有效的保護支持措施。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包括九個方面:一是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引導各類投資者將適合農村發展的產業項目更多布在縣域、就業機會更多留在農村,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二是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推動農村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三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四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五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六是打造高素質的鄉村人才隊伍。完善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制度機制,堅持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並重。七是加強農業農村發展要素保障。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資金保障,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格局。八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九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六、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文章指出,“十四五”時期,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持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體系,推進雄安新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繼續實施一批協同發展重大項目。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深入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持續鞏固長江禁捕退捕成效,開展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打造若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範基地,加快完善長江經濟帶綜合運輸體系。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完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廊兩點”空間布局,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深入推進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大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出台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支持浦東探索開展綜合性改革試點,鼓勵長三角地區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總結推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制度創新經驗,統籌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規劃建設和發展。穩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積極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研究出台《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著力打造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內陸地區開放高地、鞏固生態綠色發展格局。推動東部地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創新要素集聚優勢,加快在創新引領上實現突破。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加快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升級,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支持國家級新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創新發展。完善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構建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財力支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今年中央財政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轉移支付增長10.1%。

  七、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文章提出,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收官,但主要污染物排放形勢依然嚴峻,區域性結構性污染問題依然突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要求,鞏固和拓展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成果。強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加快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綜合整治,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以上。加強重點流域、重點湖泊、城市水體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嚴格農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推進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加快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發展,持續提升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能力,補齊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短板弱項。要構築更加牢固的生態安全屏障,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一場硬仗,也是對我們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要堅持全國統籌,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壓實各方責任,根據各地實際分類施策。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要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要加強風險識別和管控,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係。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別降低13.5%、18%。重點做好七項工作:一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二要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三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四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五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六要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七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八、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文章認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我們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基礎上,完善體制機制和相關政策,不斷改善民生,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

  (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一是拓展居民收入增長渠道。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是中國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工資是勞動報酬的主體,要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激發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改革完善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薪酬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二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中國中等收入的標準是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50萬元。中等收入群體生活比較寬裕,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較強,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支撐。要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要完善相關機制,使越來越多的低收入人員上升到中等收入群體裡,逐步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三是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和精准性。

  (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在總量方面,“十四五”期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預計將保持在8.4億人左右,每年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1400萬人以上,其中高校畢業生900萬人以上,每年還有幾百萬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就業壓力很大。在結構方面,主要表現為勞動力需求和供給不匹配,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要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注重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健全終身技能培訓制度,持續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十四五”期間,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8年提高到11.3年。義務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當前城鄉、區域、校際差距還比較大。要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條件,鞏固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成果,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鞏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到2025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2%以上。針對學前教育等資源短缺問題,要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為導向,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優化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布局,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快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建立高水平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完善教師管理和發展政策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

  (四)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十三五”時期,中國養老、醫療、失業、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但仍有不少短板。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十四五”時期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由91%提高到95%。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社會保險統籌層次越高,互濟性和抗風險能力就越強。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

  (五)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健康有了更高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中國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存在薄弱環節,比如基層服務能力不強、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存在短板等。要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十四五”時期要通過深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突出關口前移、重心下移。一方面,要堅持預防為主,加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力度,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這也是維護健康最經濟的手段。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預防上多投入1元錢,可以減少治療支出8.5元,節約100元搶救費。要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另一方面,要改革醫療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推動更多醫療資源下沉,實現分級診療。這不僅方便群眾,也可以顯著降低醫療費用。健全全民醫保制度,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醫保繳費參保政策。要加快發展健康產業,促進產品、技術和服務創新與群眾多樣化需求更好對接。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人口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國際上一般把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7%,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這兩個比例分別超過20%、14%,稱為中度老齡化;這兩個比例分別超過30%、21%,稱為重度老齡化。中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5億,占總人口的18%,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而且老齡化仍以較快速度發展。“十四五”時期,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預計年均增長1150萬,遠高於“十三五”時期的740萬,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到中度老齡化。 2035年左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程度深、未富先老等特點。應對人口老齡化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關係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要統籌謀劃、系統施策。一是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要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二是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許多退休老人身體還很健康、經驗豐富,應當採取適當方式讓他們發揮餘熱,繼續創造價值。三是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當前養老、托幼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成為一個突出矛盾。一方面,要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發揮家庭養老基礎作用,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加強養老護理人員隊伍建設,為老年人提供“家門口”的養老服務。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政策體系,“十四五”時期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從1.8個增加到4.5個。要嚴格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園政策,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支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鼓勵幼兒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