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時刻綳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http://www.CRNTT.com   2021-05-26 08:46:40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先得穩住糧食這一基本盤。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對194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地跟蹤調查發現,這類代表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的新主體在面對市場時往往有更多選擇。近年來,出於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等考慮,新主體種糧面積有所下降。這種現象是否會影響到我國糧食安全?應當如何調動各類主體糧食生產積極性?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組織專家研討,共同回答新形勢下“誰來種田、如何種田”的問題。

  本期嘉賓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 李成貴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 鄭風田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 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程 鬱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韓一軍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編委、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 孫世芳

  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

  主持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歷來都很受重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特別強調了要保障糧食安全。從各位專家的調查研究中看,目前我國糧食安全現狀如何?

  孔祥智:我國的糧食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首先,糧食安全問題與我國的耕地資源禀賦息息相關。我國擁有永久基本農田15.46億畝,總體耕地面積為22.23億畝,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是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重要原因。其次,目前各地區糧食生產情況也不平衡。2019年糧食生產大於需求的省份有11個,13個位於糧食主產區的省份中有5個省份不但調不出糧食,還要從其他省份調入。從2010年至2019年的情況看,總體糧食生產量上升,但分省份看,有9個省份糧食生產量下降。其中位於產銷平衡區的省份有3個省份糧食產量下降,而位於主銷區的省份糧食產量都是下降的。最後,國際產銷大環境也加劇了消費者對於糧食安全的擔憂。

  李成貴:雖然目前糧食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但從總體來看,應對糧食安全持樂觀判斷。首先,糧食消費的增長不及生產的增長。從人口數據看,雖然我國人口總量很大,但是人口增長率已經出現了變化。同時,由於農產品消費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非常低,所以即使消費者的收入大幅增加也並不會大幅增加糧食需求,即糧食消費總量會受到限制。其次,科技在促進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農業發展史看,春秋戰國到清代2000多年間糧食的畝均產量只提高了約30%,但是近代雜交技術的出現大幅增加了糧食作物的畝均產量。

  陳潔:今年一季度,我國糧食進口同比增加60%多,其中玉米進口增幅超過4倍,小麥進口增幅超過1倍,說明糧食供應處於偏緊狀態,這與我們一直持有的判斷一致:即我國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

  首先,從需求角度看,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期,國民的食物消費結構和營養結構正在轉型升級。食物消費結構中,我國居民對肉蛋奶、水產品和瓜果蔬菜的人均消費在增長,而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則在降低。但在飼料供求方面,我國飼料糧對養殖業的支撐能力不足。我國大豆的大量進口主要是養殖業需求增長較快導致,2020年我國大豆進口已經突破1億噸關口,達到1.4億噸。這是我國經濟增長和國民消費轉型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因此,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糧食適度進口政策始終都是我國糧食安全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有穩定的認知,即我國糧食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

  其次,糧食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需要持續關注。連續幾年的休耕政策、“鐮刀彎”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和“去庫存”等使得我國玉米很快出現供應偏緊,這些政策帶來的影響在幾年前就是能預期到的。根據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自2020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在持續釋放信號,要重視和保障糧食生產。2020年有關部門開始對“耕地非農化”問題進行調查整治,今年又提出了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小麥和水稻均提高了最低收購價等。從目前的農業政策來看,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各地也強化了糧食安全的保障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再次,無論是保護耕地還是提升種糧科技水平,最終都得依靠人的積極性,這裡最不該忽視的還是絕大多數小農戶。同時,糧農本身也是糧食消費者,即便他們從事的是“口糧農業”或其他農業類型,他們在糧食的可及性問題上也應受到關注。目前,我國規模種糧主體在糧食安全保障問題上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要持續關注他們的種糧收益問題,保護糧農積極性。

  最後,作為我國居民的口糧作物,水稻和小麥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因此,我國居民的口糧安全有充分保障。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主持人: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方面很受關注,也獲得了不少政策支持,這類新主體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

  孔祥智:新主體的服務功能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正在增強。在山西省農業托管試點跟蹤調查發現,目前生產過程中托管的比例逐漸增大,土地流轉比例逐漸減少。新主體提供的社會化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新主體的服務功能滿足了小農戶的生產需求。目前從事生產的小農戶平均年齡大,身體條件有限,而新主體提供的社會化服務極大地緩解了留守農村的小農戶從事糧食生產的困難。同時,中等規模的家庭農場,由於資金限制和使用率的考量,大量配備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大型器械的可能性低。因此,小農戶和中等規模的家庭農場都可以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的社會化服務提升生產效率。

  鄭風田:新主體的糧食生產功能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有重要地位。經濟日報社於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對1942家新主體進行了3次跟蹤調查,數據顯示,種糧類家庭農場的平均糧食種植規模達到242畝,遠高於小農戶的種糧面積。結合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家庭農場數量,可估算出60萬個家庭農場的糧食種植潛力為1.48億畝,約占2018年全國三大主糧總播種面積的10%;種糧類專業大戶的平均種植規模達到198畝,糧食種植規模潛力可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8%。綜合兩類新主體情況,可以看出,中國人近五分之一的“飯碗”端在新主體的手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